第08版:教师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一样的孟子
——读《吴小如讲〈孟子〉》
□ 方 麟

  时代早已不是战国,但人们仍然在读《孟子》。现在由吴小如先生来讲《孟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总是正襟危坐使人望而生畏的孟子。

  孟子出现在圣人孔子殁后百余年,距离圣人的时代并不遥远。孟子与圣人的居处毗邻,他感叹夫子之道无人继承,不断念叨:“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可以看出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后人也认可了孟子所维系的道统。宋神宗时期,《孟子》由子部升入经部,变成官方教材;孟子本人也被追封爵号,入孔庙配享,成为名副其实的“亚圣”。孔孟之道逐渐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了中国人的个性和精神生活,甚至被用来压抑人的天性和欲望——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时候,孟子似乎远离了世俗的人间烟火,成了一个冷冰冰硬邦邦的符号,最终在“五四”以后成为被打倒的对象。

  真实历史的孟子,其实过得也不怎么好。他空有一身本事,向君王游说施仁义行王道。但是,战国时代的君主大多急于事功,认为孟子的学说迂阔远于实践,所以孟子只是获得礼遇与尊显,难以施展拳脚。然而就是这个孟子,假如我们褪去他政治的包装,经学的迷彩,我们会发现孟子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现实主义的孟子。孟子在齐国贵为客卿,感觉不受重用,辞却万钟的高薪,毅然离开齐国。孟子走到齐国边境昼地,却拖拖拉拉停留了三宿,希望齐宣王回心转意。别人笑他行动迟缓,孟子申辩道:“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浪漫主义的孟子。倒是有个小国君主滕文公,因为身处齐楚之间,无力称霸,愿意拿滕国做儒学的试验田,但是在那样的乱世,又怎么可能像汤武那样凭借百里地起家,孟子也只好安慰滕文公:“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理想主义的孟子。孟子一生注定漂泊,如他的精神导师孔子一般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先后游历了邹、齐、鲁、宋、滕、魏等国,晚年退与万章之徒著书立说。按照韩愈的标准,孟子达到了“君子不器”的境界,他已经超越了“用”与“不用”的界限,“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孟子的一生行止出处,大率如此,他远远超前于自己的时代。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在汉代以后终于为统治者所采用。他是一个脾气大的倔老头,对于自己不愿教导的学生,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他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修齐治平,其价值取向成为后世人们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他奋发蹈厉,生命力旺盛,善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种正气沛然塞于天地之间,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道德高尚,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向善的可能,只要扩充我们自身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的精神世界完满自足,充实而有光辉,有大美存焉。

  孟子的学说当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将我们从蝇营狗苟的灰色生活中救拔出来。在吴小如的笔下,孟子不再是那么让人肃然起敬战战兢兢的人,而是被还原为一个亲切可爱的人。

  其实,孟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这就是孟子在我们当代的意义。任何时代的当代史,都会有当代的新问题,我想,除了异域文明之外,我们仍然会从《孟子》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生活的审思与救赎
赴一场春的约会
娘 子
不一样的孟子
桃花雨里
阅读舞蹈
生活因梦想而多彩
首届 “中国教师报·教育情怀”书画邀请赛
雕琢特殊孩子生命的殿堂(十三)
教师书架
春天的“腊”味
阳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