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除误解
□ 徐忠玉

  上午入园后,我正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突然,刚入园的一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爽在门口哭。”我立刻出去,看见小爽还在哭,不肯往园里走,我费了好大劲才把她哄了进来。说也奇怪,她一跟我走进教室,不但不哭了,还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开心。这是怎么回事?我感到很纳闷。

  中午离园前,小爽突然问我:“老师,下午你还带班吗?”我一愣,问她为什么要这么问。她想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愿吴老师(化名)带班,她总批评我。”我终于明白了。小爽是本学期从大二班调到我们班的,因为跟小朋友和教师都不熟,便产生了不愿上幼儿园的情绪。为此,我和吴老师商量,决定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也就是一个教育她的不良行为,另一个则负责哄她。没想到,这样的工作方法竟然引起了孩子的误解,这对吴老师太不公平了。此外,我担心家长也会产生误解,于是离园时,我马上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表示了理解。

  针对这件事,我们进行了反思:本来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可以既让孩子知晓自己行为的不足,又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产生对幼儿园的恐惧,却没想到事与愿违。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一是孩子对批评教育她的教师产生了惧怕情绪和逆反心理,而以为哄她的教师是在袒护她。二是由于孩子的误解,从而产生了一些误导的行为或言语,一定程度上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因此,在和吴老师商量后,我们改进了工作方法:不再刻意区分两位教师在批评教育中的角色,而是各负其责,当某一幼儿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或语言时,谁带班,就由谁来批评教育。但是教育时,要告知另一位教师,共同分析幼儿出现这一行为或语言的原因,制定相关的应对方法。不过,另一位教师在处理时不再“出面”,让孩子认为这位教师毫不知情,因而也不会有“非分之想”。

  实践证明,使用这一方法后,小爽已经很少出现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了。由此我也开始反思,儿童是最纯真的,成人在幼儿面前应该呈现真实的自己,对于幼儿产生的问题,教师更需要了解的是引起幼儿不适宜行为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对此作出行为反应。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中心幼儿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朱永新: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刘焱: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创设环境
让幼儿敢于说话
穿靴子的故事
消除误解
幼教信息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