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呼唤生态建设新机制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刘亚文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健康的区域教育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苏会战(河北省任丘市教体局局长):我理想中的区域教育生态应是“城乡教育一体化”。

  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运用统筹城乡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

  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尊重教育规律,办科学发展的教育;提升教育品质,办内涵发展的教育;缩小教育差距,办均衡发展的教育;解决教育难点,办创新发展的教育;化解各类矛盾,办和谐发展的教育;满足群众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多措并举,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搭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的桥梁,持续选派市直学校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加强校长教师业务培训与交流。

  教学质量城乡一体化。我们把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推进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统一城乡学校评估标准。注重督学责任区建设,开展督导挂牌工作,受理群众咨询、上访、投诉,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建立市域统筹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和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努力通过公共财政建立弱势群体补偿的政策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在促进学校和谐生态的营建方面,我们坚持特色发展,即以“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师一特技”为原则,引领学校基于办学实际特色发展,引领师生特长发展。

  中国教师报:如何有效引领、科学营建健康的学校教育生态?

  陈国安(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当我们以生态学的观点审视教育,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学校教育生态的三大核心要素——人、环境、资源,并以“人”这一不可替代的生态核心为基点,全力推动三者之间有效联系、彼此作用、持续生发时,便能推动系统内能量流动与自主生长同步。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环境资源的丰富优化同步,这与洪山区“享受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引领构建健康的学校教育生态,应着力于以下4方面:

  建设课程生态。学校必须尊重个体生命的客观差异,努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为此,学校要以“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最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资源”为追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全力整合社会、家庭、网络等教育资源,推动层级式、立体式、多样化的综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设。使教育生态资源丰富多彩,不断发挥其吸引人、教育人、发展人的强大功能。

  建设课堂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中人与人、人与环境,进行平等对话、有效互动、协同发展的动力场。我们必须全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为关键,让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与协同发展的快乐。洪山区“享受学堂”教学改革也正是一场致力于打造教育生态核心“动力场”的改革。

  建设管理生态。健康的教育生态永远与学校管理的“人”相伴。学校人本管理的核心基点是相信人、尊重人,以持续激发师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手段,最大限度释放“人”的潜力,最终达到促进人与学校同步发展的目标。

  建设文化生态。文化的作用在于其强大的引领力。当学校的人本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到达一定程度时,它便渐渐衍生成为学校的文化,学校的校风、学风,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等,会显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浸润着学校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教育生态因为文化的润泽而变得个性鲜明、生机蓬勃,系统内在的自主生发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也因此变得强而有力,理想的学校教育生态由此得以形成。

  总之,学生居于学校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学校生态的运行必须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之上,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池塘、一片森林,都是自然界中小型的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但其核心功能具有唯一性——育人。我认为,凡是学校基于促进人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必定都是其对于促进和完善学校生态的有益尝试。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方教育的“掌门人”,您是如何推动本区域学校生态建设的?

  杨丽霞(山西省襄垣县教育局局长):“好学校是一方池塘”,“池塘”的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区域生态建设的实质是教育行政部门为“池塘”提供更好的生存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襄垣县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以教育重点工程为抓手,按照“一园两区和66个中心村布点”的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硬件建设的均衡。二是以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采取“实验校示范引领,教研员蹲点指导;兄弟校积极跟进,七盟区教研联动;骨干教师辐射带动”的区域课改整体推进策略。三是以大力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围绕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改革特色化、教育质量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化、教育评价科学化、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六化”原则,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评价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教研,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说,襄垣县整体推进课改两年后的教育生态,特别是课堂生态变化很大,学生的发展最能说明问题。借用一位教育同行的评价:如今,襄垣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的表现、大方得体的语言、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是襄垣教育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而襄垣学生这样的成长,具有普遍意义。

  我们希望以课堂变革为基础,进而推动区域教育的全面变革,形成各级各类学校良性发展的良好生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学校呼唤生态建设新机制
生态智慧
是一种哲学
乌兰察布:在课改中寻求幸福
如何营建学校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