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智慧
是一种哲学
□ 李嘉骏

  哲学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智慧,是提高境界、求得智慧的学问。作为文化生活的中枢,哲学能深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当下,人们所说的教育生态智慧就是这样的哲学。它源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感情的蕴发,在对教育沙化现象的惊恐和对教育事业的痴情中,执着追求“好的教育”、“好的课堂”,在草根研究的积淀和专业研究者的提炼中得到升华,并逐步显露出区域教育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智慧的哲学体现

  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深层生态学”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智慧”学说后,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学习与探究。我认为,以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存在物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建立起的价值伦理观是其核心,概念的本质应该是“人在生态视域下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是对“生态智慧”的界定,它是一种哲学。

  人类总是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人,为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把万物都视为奴役的对象,致使人与自然的原生关系扭曲,使人在科技高度发展与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在短暂历史时期内,造成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道德观念动摇、社会混乱等,就连一些现代学校教育也陷入了功利主义泥潭。

  于是,人们又开始反思。在反思中开始领悟:“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教育才能使人的理性觉醒,才能够重整道德、重建秩序。那么,如何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羁绊,运用生态智慧的规律和原理,进行理性探索与实践,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使教育成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使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当务之急是求真务实、返璞归真,从我做起,从现实做起。在区域教育范围内,营造符合生态智慧理念和伦理规范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尽快感受到内外生态环境带给人的幸福体验。

  生态智慧的实践体现

  生态智慧标示了文化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的全新发展趋向,反映了人们对生态化社会的愿景。人们运用生态智慧,摆脱了二元悖论羁绊,瞄准区域内各种教育生态因子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所形成的系统,着力在“社会生态、价值生态、教育生态、生态因子、生态位、关系、节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并按照“整体关联、多样共生、有序发展”等原则,集中精力探寻维持“生态平等、系统整合、动态平衡、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敦促达到“好的教育”、“好的课堂”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超越。

  但是,要实现理论升华与实验验证,还需要我们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在系统整合行政推力和学术合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宏观层面,重点研究区域教育生态的理论内涵;中观层面,要在各项工作举措以及办学规划中,集中体现生态智慧的理论思维;微观层面,在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理论基质。这种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实践应用,形成了区域内上下一致、点面结合、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践行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证研究”,要学会运用生态智慧,除了加强对核心目标、方向思路、观念精神等方面的研究,也要在制度层面创新体现直属单位体制改革、再生性集团化办学、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梯级名师培养等新制度、新机制;在项目研究工作中,顺利完成“优质课堂、养成教育、教学技艺、教学游戏”等创新范例。虽然运用区域教育生态智慧的标杆、范例还在完善、成长过程中,但我认为,坚持这种蓬勃向上的哲学,必定会促进人们的理性觉醒。

  《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进入颁布实施的第4年,中国教科院一直在整理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和打造区域教育现代化样板的举措,这既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又是在为那些期盼落实纲要目标、渴求观念引领和有效方法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技术服务。身在其中,感同身受,便更加推崇生态智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科研部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学校呼唤生态建设新机制
生态智慧
是一种哲学
乌兰察布:在课改中寻求幸福
如何营建学校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