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享受教育的“理想国”

  (上接1版)

  路径四:享受课堂才能享受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撬动课改的支点。可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享受课堂,才能真正地享受教育。

  经过不断打磨,洪山区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打造出“享受学堂135”模式。1个理念——学为中心;3个支撑——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5个环节——学、展、点、练、思。这样的课堂模式,“道”与“术”并重,教师既不会一头扎进课堂技术中,而忽略理念的指引;也不会产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头雾水、茫然失措的困惑。

  模式是学校“临帖”的范本,却绝非一成不变、僵化呆板的。如果所有学校都是完全一样的课堂模式,就又陷入了另一种误区——课堂仍旧像流水线加工机器一般,教条化、程式化严重,缺少特点、风格、内涵。在洪山区,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模式也风采各异:洪山高中的“5h活力课堂”以“导、学、展、评、馈”为基本流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发展;和平中学的课堂强调“四学、三点、一目的”,即“自研自学、合作互学、展示助学、反馈测学”,“点燃、点拨、点化”,“会学、学会、学好”;洪山初中以“三小教育”来优化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以“课堂文稿”来净化高效课堂的课程资源,以“441模式”,来细化高效课堂操作系统,构建科学、完整的生态课改系统;梨园中学的“五环三案”课堂分为环节和工具两部分,环节包括“独学、互学、展示、梳理、检测”,工具包括“导学案、练习案、反馈案”……此外,许多学校还尝试将电子设备与电子技术引入课堂,从电子白板、iPad、笔记本电脑,到微课程、资源库、云教育系统,新设备与新技术也在促进着课堂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卓刀泉小学有一个粗心的女生,平时大大咧咧,也不关心同学和集体。教师多次“苦口婆心”,她却依然“我行我素”。实施高效课堂模式后,这个粗心的女生当上了小组长,不但开始变得认真、细致,还把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喊到家里开展小组培训,制作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女生只是卓刀泉小学学生变化的一个缩影——2014年,卓刀泉小学被评为武汉市民满意学校。

  与卓刀泉小学一样,地处边远郊区的和平中学也很难被称为一所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那里的教师思想比较保守,研究意识匮乏。2012年,校长王玮走马上任,正逢洪山区全面推进课改。王玮以此为抓手,第一个月出台课堂操作指导方法,第二个月邀请专家进校指导,第三个月全员上试水课、过关课。一年过去,学校升学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近50岁的女教师胡顺芝感慨:“这两年,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命质量。之前,我只看到考试分数,没考虑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的快乐,现在想来,真是愧疚极了。”

  高效课堂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能让地处落后地区的学校跻身教育教学质量的前列?归根结底,就是“放手”与“相信”两个关键词。

  洪山高中教师丁永义回忆,自己有次在学校的贴吧里发现学生写道:“老丁不错,就是上他的课总想睡觉。”自己的付出竟然换得这样的评价,问题出在哪里呢?“老丁”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接触了高效课堂后,丁永义才恍然大悟,在课堂中,学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完成。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不会有快乐可言。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教”已经成了一种模式,每天只要把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讲授一遍即可,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不可避免。而现在,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情则是研究学情、掌控流程、即时点拨、拓展生成。“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课堂上意外不断、惊喜不断,再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的确很享受。”鲁巷小学教师孙云芳说。看到学生不再像原来那样昏昏欲睡、没精打采,而是活泼、开朗、热情,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校园中全面发展,孙云芳也由衷地高兴:“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享受,这是一种成就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在洪山,特殊学校也在进行课改。在武汉盲童学校的形体教室,教师张龙在给这些看不到人体之美的孩子们上形体课“小花猫”。她让学生认真聆听,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不足的地方,自己寻找答案,必要时才手把手地教。

  课改让这些处于黑暗中的孩子也感受到教育的光芒和美丽。

  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课堂上,记者看到,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蔚然成风。这些听不到声音的孩子,用手语比划着,热情地参与讨论。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校比在家更快乐,放假时一些学生在家都待不住,盼望能早点开学。”

  路径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反复思考与打磨。对于热爱教育的洪山教育人来说,在教研中学习、历练、成长的过程,本身也是享受教育的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校刚开始进行课改时,年龄大的教师有些保守,新教师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经验不足,所以大多数学校课改的主力是中青年教师。学校会首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将其树立为“标杆教师”,由他们去带动其他教师改革。看到了“标杆教师”取得的成果,老教师纷纷转变思想,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又反过来促进了“标杆教师”的成长。于是,不分年龄、不分学科,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标杆教师”的队伍,营造出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教研氛围。

  很多学校在教研方面不吝精力,潜心研究推出了如“集智备课”、“云教研”、“对子帮扶”、“课题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

  以长虹中学为例,该校新教师一进学校,就会拥有两个“师傅”,一个是“课堂师傅”,一个是“管理师傅”,前者研磨课堂技术,后者分享管理经验。师徒的缘分一结就是3年,在这段时间内,学校会实行捆绑评价,“徒弟”的表现与成长会影响“师傅”的各项考评。3年结束后,“徒弟”会准备一节公开课,邀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共同听课、议课,如果公开课达标,“徒弟”就算正式“出师”了。教师刘凤芹介绍,她在上课时,“师傅”经常会坐在教室里听,有时还会把整节课录下来,下课后,逐个片段分析课堂得失。在“师傅”的帮助下,刘凤芹成长很快,现在早已是新一代的“标杆教师”了。

  教师结对达到了帮扶共进的目的,而课改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则需要学校层面的专项研讨来解决。有的学校会由教研室牵头,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课题组通过自己调查和教师反馈,寻找课堂中的各种问题,汇总、归纳、筛选,选择典型性问题形成课题,发动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商讨解决策略,最终完成结题报告,在全校实践并推广。

  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合形式各异的教研活动,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原来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讲,现在才发现,教育原来有这么多的奥秘。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研究、解决它们,这就是我的成长路。当高效课堂的理念渗透到教研中时,我们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相互帮助、相互推动。”洪山中学副校长叶芳的感慨,代表了一大批洪山教师的心声。

  路径六:“享受”文化落地生根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需要打造与课改理念相吻合的学校文化,让“享受教育”的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真正实现“人人享受教育”的课改理念。

  洪山区确立“三生德育”模式,构建课改文化系统。所谓“三生德育”,即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强调德育基于生命、为了生命、提升生命;生活德育指德育的内容、活动以及形式等,要与学生自身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对接;生态德育要体现德育的生长性、生成性与生动性。

  在“三生德育”的理念引导下,洪山区各学校对学校文化系统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尝试——

  卓刀泉中学校长柳水平认为,德育要反哺智育,让学生从学会学习到学会生存。

  鲁巷中学提出生态体验的德育模式:从生活入手,在活动中内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南望山小学以“打造最美的校园”为目标,推出“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绿色教育”包括绿色校园、绿色课程、绿色课堂、绿色文化等方面,让教师与学生享受绿色生态,在健康与幸福的状态下成长。

  文化在校园中的“落地”,体现在课程与活动中,其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全方位地锻炼学生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二是帮助学生找到相同的精神尺码,使其融入集体生活;三是让学习并不优秀的学生也能树立自信。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是洪山区诸多学校的一大特点,鲁巷实验小学拥有书法、音乐、围棋等26项校级课程;洪山高中的“科技馆”与“蝴蝶馆”别具一格,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科学与自然的奥秘;梨园小学重点打造“京剧”课程,让学生感受国粹的魅力,不负“梨园”之名。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洪山区各学校的学生惊喜不断:洪山高中啦啦操队荣获2012世界杯啦啦操亚太区总决赛第二名;全区有280多名学生获得了“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大奖,广埠屯小学仅一个班就有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马房山中学更是艺术、体育全面开花,多名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除了课程与活动,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洪山区的各所学校将高效课堂理念应用到管理之中,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梨园中学便是自治管理的优秀代表——学生成立的“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拥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和委员名单,每个人都有详细的职责与任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还与“校长办公会”、“家长委员会”一起交流合作,共同计划、管理校园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在课改中进步了、成长了,也更快乐、更幸福了。梨园小学学生李思羽说,感觉现在的学校是自己的,可以自己选择课程与社团,可以自己制定管理条例和班级公约,同学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更强了。“我很享受这样的学校生活,我希望将来也能当老师,把幸福与享受带给每个人。”

  一批“新学生”在快乐学堂中发展成长,他们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展示和表现,笑声多了、自信多了、能力强了、爱学习了,也更会学习了。社会及家长对洪山课改的认同度全面提升。

  “教育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国安说,“传统课堂中,小学生是呱呱叫的‘小鸭’,初中就变成了‘板鸭’,高中则成了‘烤鸭’。”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课改是实现教育梦想最好的途径。“课改一路走来非常艰难,不是打一个句号就完了。我们也还有不足,还在不断总结问题。但我们对课改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共同愿景是:人人享受教育。”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陈国安引用苏东坡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你幸福吗?你享受吗?这也许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问题了。但如果发自内心地做出肯定的回答,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享受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教育“理想国”的理想状态和前进目标,它需要区域推动、制度改革、文化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撑。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通往“理想国”的一条道路,只有保证每一条道路的畅通,才能保证“理想国”的欣欣向荣,才能让“享受教育”蓬勃发展、通衢四方。今天的洪山,正昂首阔步走在通往“理想国”的道路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专家视点
“洪山模式”背后的机理
享受教育的“理想国”
呼和浩特市诚聘优秀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