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成长的自觉
□ 孙明霞

  那天晚上9点半,我收到他的信息,问我手头是否有多余的关于生命课堂的书能够卖给他。我告诉他,书送有缘人,不用买了。他马上回复信息,说想在周末跟我当面交流。

  周末傍晚,他开车来到泰安的一家餐厅跟我会面。他说,自己最近感觉很迷茫,似乎进入了高原期,不知道自己的课堂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走。他不愿意只是教给学生考试用的历史知识,还希望教会学生热爱生命。他无意中读到我的《用生命润泽生命》一书,发现自己的想法跟书中很多观点都契合,于是有了这样一次相约。

  看着他手里的一叠资料,以及他真诚的拜访,我很感动。饭菜上来了,他却顾不上吃,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说我现在读点什么书好?你是怎么读书的?你是不是很早就对读书有着规划?你觉得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生命的课堂……”

  我从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状态开始讲,到后来如何开始读书、读什么书,他也开始说起了自己的思想过程:

  刚毕业时,他更多思考的是,作为一个教师,怎么教好课,提高学生成绩,让领导、家长满意。但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师,闲暇时喜欢读点书,写点文章。他喜欢琢磨自己的课堂,参加各级课堂教学和论文评比也频频获奖,但他始终感觉不满足——不是对荣誉的不满足,而是感觉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很多困惑没有解决。

  他经常与县教育局的L主任交流,也得到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他还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历史学科的教授。他与教授书信往来,建立了一种很好的师友关系,他经常向教授请教教学中的问题,教授也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助。

  有一天,L主任听过他的课后对他说:“你读了不少教学的书,今后应该多读点教育理论方面的书,让教学向教育转变。”

  他感到诧异:教学和教育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教师难道不是教好学就行?他陷入了无限迷茫中,始终找不到头绪。

  一个周末,他来到自家附近的邮局,拿起报刊订阅目录,从头到尾地看,最后订阅了10多种教育类期刊。每拿到一期杂志,他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读不懂的就翻过去,读能读懂的,就这样,他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阅读的刊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教育类杂志,从中有了自己的领悟:教学不是教育,教学不能替代教育。

  他开始认真思考教学和教育的关系,努力把教育融入自己的历史教学。他还尝试用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课堂,也继续着他勤奋的笔耕,每年他都能发表几篇文章。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在2013年的创新教师评比中,他被评为本市创新教师,并在全市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而我则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兼点评嘉宾。

  他说,那次会后很想找机会跟我交流。虽然自己提出要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但仅仅是从书中得来的启发,具体该怎么在课堂中落实,他依然很迷茫。当他看到《用生命润泽生命》,感觉书名犹如一束光,让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生命课堂之路应该怎么走。

  我深深理解他所说的“如一束光”的感觉。他目前的状态,可以说与8年前的我完全一样。在那时,我也在苦苦思索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我将自己的课堂命名为“生命课堂”,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但对于生命课堂的内涵,我思考还很肤浅。我仅仅在想,如何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如何从教学中找出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却不知道教学本身就是有生命的,知识也是有生命的。直到看完文质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我感觉自己就像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忽然看到了前面的亮光……

  临别时,他带走了我的几本拙著,心满意足地开车回家。只为这样一次交流,他要来回开车百余公里。  

  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是个很成功的老师,工作十余年就取得了不少荣誉,也发表了很多文章。但在我看来,他的各种荣誉只是他成长的副产品,真正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自觉地成长,如同春天的竹子,破土而出又不断拔节向上,才有了他今天的生命状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生命成长的自觉
扑面而来的幸福
回音
伯牙绝弦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