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年练就一支教研“特种部队”
□ 本报记者 刘 婷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的前身是教育局教研室,该中心2008年8月8日正式更名,那天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

  “更名暗含了教育局对教研员的期许,希望我们能改变传统意义上教研员只专注学科研究的定位,真正走上教研、科研、培训之路。但是,中心成立几年,名称变了,我们的职能却没有改变,干的还是从前的事。真正发生裂变,始于2012年全区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从起初的抵触、被动,到现在的积极、主动、研究、引领,每个教研员都从学科专家转变为课改专家。这场变革,彻底改变了教研员的职业人生。”中心主任陈为庆说起教研员的变化,一脸自豪。

  教研员的一周

  武汉的春天早晨是湿冷的。6点半,洪山区教科中心的教研员已经开始陆续走出家门。

  小学教研室主任李莉是北片学区的课改包点负责人,除了蹲点广埠屯小学外,她还要负责北片学区5所学校的课改指导和督查工作。每天,她在家门口的小摊上买一份早点,便匆忙钻进车里出发。她每周的日程表是这样安排的:周一,去蹲点学校;周二,去片区中的某所学校;周三,跟课改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去学校;周四,应片区学校菜单式要求进校指导,下午回到单位集中反馈本周工作情况;周五,参加省、市教研活动。“这几年都是这样,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累并快乐着。”在感叹自己这3年的突飞猛进外,她自嘲,还练就了边开车边用餐的绝技,在工作日,她甚至没有为家人做过一顿饭,“算是彻底从厨房解放出来了。”

  李莉所说的学区和包点,是洪山区教科中心的工作创新。为发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度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洪山区教育局将不同层次、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学校联合,建立共同发展联盟,统一命名为共同发展学区。据悉,洪山区共设立了4个中学学区,4个小学学区,以名校为龙头,实行学校间实质性联合办学。

  教科中心实行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和“包点负责制”,对工作时间、责任、纪律以及活动形式、内容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教研员除了指导全区本学科教师的业务工作以外,还是课改工作组的成员,包一个学区、蹲一所学校,全方位参与包点校的课改工作。每周2-3天到包点校或学区参与集体备课、观课转课和参与校本研修,及时跟踪、指导或反馈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每节课听完后都必须与讲课、听课教师就模式、流程、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等方面进行交流和点评,指导教师改进教学。

  2012年9-11月,李莉的家用小轿车跑了3000多公里,相当于以前大半年的里程数。“车轮轱辘转,业务能力也飞速提升。3个月的时间,我们分5个专题,从学校收集了1000多条课改疑问,回来后就问题的参考价值、指导价值进行分类、分析、筛选,然后又回到学校实地调研,找素质较高的教师反复听课、议课,寻找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形成了《洪山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汇编》,就模式的构建、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小组建设、集体备课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意见。教师们都说,这个《指导意见》恰似一场及时雨,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让李莉欣慰的是,她申报的关于高效课堂评价机制的市级课题今年顺利开题了。“以前我们是跟着国家、省、市的课题跑,主要负责一些子课题的组织和实施,现在课题是我们自己立项的,是集体的创意和智慧。”

  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桂玲与李莉也有同感。她负责的是小学东片学区的教科研工作。不会开车的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挤公交,每天晚上八九点才回家。这位曾经的数学名师,在教科研的路上,再次找回了感觉。今年4月初,她去贵州省思南县为当地教师做课改体验式培训,她对课堂流程的娴熟掌控,有感染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精妙点评,深深折服了参训教师。大家以为她是一线教师,当明白她的教研员身份后,敬意尤加。

  “很荣幸,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经历这样一次教育大变革,我的人生无憾了!”对于这3年走过的路,李桂玲历历在目。还记得课改之初,所有教师都反映,“40分钟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好强的李桂玲没有气馁,更没有跟着起哄。她用一周的时间,跟踪武珞路小学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回放解析,一分钟一分钟抠课堂细节。当有教师说小学低龄段年级不好做课堂改革,她又一头扎进南望山小学,带领学科骨干教研员集体攻关。如今,这些在当时看来就像导火索一般随时都能引爆教师放弃改革的难题,全部迎刃而解。“可以说,洪山的教师现在对高效课堂绝不会再持怀疑,现在课堂仍然会有各种问题出现,但是大家都明白,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终将有解。”

  中学生物教研员陈莹认为,现在的课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至少在3个方面她已经深有感悟。首先是学习单位发生改变,现在的小组是新课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传统的讲授方法在这种课堂上很难发挥作用。她去听一位传统名师的课,虽然也分了小组,但是整节课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只有6名优等生进行展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学会。其次是学习方法的改变。她从自身的改变来印证了这个观点。因为以前只需要研究生物学科,现在却要对一所学校所有的学科进行指导。一段时间磨合下来,她认为,学科的逻辑方法是可以迁移到学习方法的培训上的,高效课堂真正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而让她感受最深的是,高效课堂能够将知识的表面符号、逻辑规律上升到知识的价值观、知识的意义上,真正将国家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有一次,她去鲁巷中学听课,那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我的梦想》,一位学生表述自己不能实现舞蹈梦想时,流泪了。课堂结束后,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拍桌赞叹“这节课太精彩了”。“以前,总觉得课程目标比较遥远,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一带而过的一句话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情感真正被激发,这个目标真正达成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

  陈莹还讲了一件关于课堂竞赛的趣事。武汉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全市的优质课竞赛。前两届,虽然洪山区已经实行高效课堂改革,但每次出去参赛的课,陈莹和参赛教师还是会按照传统课堂的模式去准备,主要是“怕评委不接受”。但是去年,大家在准备的时候,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以前的模式了,参赛教师只好按照新课堂模式去参赛。结果,课一出来,满堂喝彩,她们拿到了一等奖。

  “说实话,洪山区的课改,已经在悄悄改变区外教研员的评价和认知标准。我们从以前参加市里教研活动时不吭声、不敢说,到现在主动说、骄傲讲,洪山区教研员的形象日益夯实。”中学英语教研员李弟山在最近一次全市的英语研讨课中,面对众多评委,一语中的,指出参与率低的问题,引起全场掌声雷动。“大家报以掌声是因为我说了真话,而且一针见血指出了课堂的症结所在。课改改变了我们的心态,我们已经习惯了坦诚、真实。这种品质是其他人一直想拥有却不敢、不习惯表现出来的。”

  教科中心的一月

  但回想当初,教科中心并不轻松,洪山刚刚启动课改之时,教研员如何在这场教育变革中找回专业尊严?业务部门如何协助行政部门推动课改?在教研员自己都没明白高效课堂是怎么回事的前提下,如何当好课改助推器,不当课改绊脚石?

  当这些问题如潮水般接踵而至时,陈为庆着实迷茫了一段时间。2012年暑期全区高效课堂通识性集训,教研员们抵触情绪比普通教师还强,其中一个教研员小组,还起了个“沉默是金”的小组名,以抵制学习。如何激活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要感谢教育局领导班子对我们的信任。一方面,局领导说,不换思想就换人;另一方面,他们身体力行,一点一点改造我们的思维和观念。局长、副局长亲自带队,带我们去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各个课改实验区、实验校观摩学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每一个教研员都多次外出学习,每次学习回来,教育局领导都会组织我们展示、交流,谈收获、谈感悟。经过几次‘头脑风暴’,教研员队伍的观念开始发生真正的转变,我们开始参悟到高效课堂能带给孩子真正的改变。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代需要的。”陈为庆介绍。

  “教研员毕竟是从教学骨干教师中选拨出来的,一旦转变观念,研究的效益就会彰显。”教科中心副主任陈爱忠介绍,“后来的每一周、每个月,我们像充满力量的战士,一个月解决一个问题,就不信真有攻不下的山头。”

  教科中心的职能,在这个阶段开始真正转型。学科教研、课题科研、教师培训,每个教研员都开始尝试研训一体,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前所未有地扩展。

  教科中心从此变得异常繁忙,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成为常态。

  2012年9月,洪山区教育局制定了《洪山区教育局高效课堂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强化对高效课堂建设的行政推进;3个月后,区教科中心制定了《洪山区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十二五”总体工作与年度工作实施计划》、《洪山区中小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意见》,从专业层面对高效课堂建设各项措施进行指导落实。

  “这薄薄几本书,背后是我们教科中心22名教研员3个月的心血和汗水。说实话,那几个月很难熬。当这几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时,心中积攒的那些委屈和压力,顿时释放。”教科中心学历最高的陈文娇博士,负责课题管理。她说:“以前的课题研究,往往就停留在结题报告上,没有实际意义。而这几本看似草根的书,却真正产生了生产力,直接为全区教师指明了方向,学术研究的价值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科中心的工作不再停留在质量检测的浅学术层面,教研员的足迹也不仅仅停留在办公室和课堂。翻开教科中心2012、2013年工作纪要,就可以看出教科中心运行的轨迹。

  开展多维培训。围绕高效课堂主题,教科中心分层次(区级、学区、校本、影子培训、种子培训)、多渠道(高级研修、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网络培训)组织全区教师的培训。2012-2013年,全区共开设区级教师培训班38个,培训教师4000人次。在区级集中培训中,教研员担任班主任,开展体验式培训。在校级培训中,影子培训成为热词,每个教研员都有了一批忠实的“影子”。

  开展课例研讨。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积极组织骨干教师上高效课堂研讨课,在高效课堂临帖入模阶段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组织区域展示。教科中心开展一月一主题的高效课堂展示研讨活动,包括全国、市级展示、全区展示、学区展示、共进体展示,展示呈现主题化、系列化趋势,将高效课堂建设推向深入。如第二聋哑学校承办的全国特教高效课堂研讨会,鲁巷实验小学承担的武汉市教科院高效课堂巡礼“走进名校”活动,洪山中学承担的全市初中高效课堂建设展示等活动,效果显著,市教育局和教科院领导多次在全市推介。“洪山模式”在全市教育同行中已经入脑入心。

  开展赛课闯关。教科中心组织、指导学校开展高效课堂“人人过关、赛课闯关”活动。结合市区“三新杯”、“进取杯”优质课比武,通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区级决赛三级赛课,搭建“人人参与、个个研究、环环落实”的高效课堂建设展示平台。全区教师人人都参加了赛课活动,这在洪山教育发展史上从未有过。

  开展区域集智备课。2012年9月,教科中心各学科教研员编制了导学案范例,对学科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明确导学案的编制要求,并尝试编制学科导学案。2013年,教科中心又组织骨干教师区域集智编写学科导学案,供教师二次备教参考。目前,全区上传资源库的导学案已经达到近3000份,大大充实并优化了洪山区的教学资源。

  组织开展微课程大赛。2012年,洪山区承办了首次全国微课程大赛。教科中心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全区高效课堂“探讨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的微课程制作活动,努力寻求“小问题”后的“大智慧”,“小课题”后的“高策略”,“小课程”后的“真素质”。全区教师积极参加微课程制作,上传微课程作品近万个,教科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对优秀微课程进行评比和奖励。微课程研究成为洪山教师教科研的常用方法,对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引发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深化高效课堂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即经历。当每位教研员既能进行学科研究,又能主持课题,还能亲自上阵进行教师培训时,教科中心“特种部队”的基本功就练成了。

  洪山教科研的三年

  每天前进一小步,3年迈出一大步。

  洪山区教科中心的3年,直接推动了洪山区教科研的全面转型和品质升级。

  2012年,洪山区开始进行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洪山区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科中心为此成立5个专项课题组,涵盖五大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案导学、小组建设、评价激励和文化建设、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全体教研员分解到课题组,吸纳学校的教科研骨干进行研究。教科中心收集了来自学生、教师、校长的1000多条关于课堂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2013年暑假形成了《高效课堂建设五个专项课题研究100问与答》,用以指导全区各中小学进行高效课堂建设。

  课改研究已经成为洪山区各学校共同的话语体系,3年来,各学校已立项的省市课题中,半数以上都与高效课堂有关。各中小学启动“小课题攻关”活动,以项目制、课题研究、专题研讨等形式,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校园内研究氛围浓厚,教研品质的全面提升。

  高效课堂建设也成为各学校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指向。2012年,全区有13所学校自主申报争当高效课堂建设样本校。2013年经过教科中心评估验收,其中8所学校被评为课改先进校。2013年,又有29所学校申报高效课堂建设样本校。为帮助第二批样本校顺利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首批8所课改样本校与29所样本校结对,采取“一拖几”的形式,在全区组建区域课改共进体。共进体学校校长为共同责任人,实施捆绑评价制,真正实现“同进退,共荣辱”。

  由于教研员“接地气”的研究和指导,洪山区各中小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课改名师,一大批教师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摘桂夺冠。仅2013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加各级“四优”比赛获奖就达215人次,其中优质课全国特等奖2人次,全国一等奖6人次。在“中国好课堂”小学语文课评选中,翁端莹、杨亚兰荣获全国特等奖。

  “洪山模式”也成为武汉市、湖北省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在武汉市高效课堂“十佳”模式、优秀教学模式、优秀学科模式、高效课堂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中,2012年、2013年,洪山区有3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教学模式,两个教学模式被评为市优秀教学模式。洪山区的高效课堂建设经验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教育同行的目光,有10多个教育局组团前来取经,自发前来交流的教育人络绎不绝。洪山教育人以开放的心态,为吉林省、贵州省、海南省等地的课改提供了专业上的指导,成为改革成果的传播者。

  教科中心小学部主任程凌波说:“我们曾经痛过、苦过、迷茫过、奋斗过。我们的工作内容变了、视野打开了、更有胆识了,我们赢得了尊重,享受着工作的快乐。这几年是我们洪山教研员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现在可以骄傲地说,洪山课改推进的成败,教科中心说了算。”

  是的,当教研员化身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特种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时,我们说,这是区域教育的福音,这也是教研员至高无上的荣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科研
三年练就一支教研“特种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