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闻 上一版3
2014年5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蹲班制”可以休矣
□ 吴宝席

  当下,很多学校实行并推广“蹲班制”,即班主任除上课、开会及学校安排的其他活动外,一律在自己的班上维持纪律。有的学校规定,班主任早上6点10分前、中午1点10分前必须到班级“蹲班”,值班领导检查,并把班主任的“到位”早晚和次数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学生进了教室后,在老师的监管下,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就会被学校、年级组扣分,严重时还会影响文明班级的评选和班主任的绩效考核。于是,我们看到学生进了教室,话不能说,身不敢动,就连去厕所也要向班干部或班主任请假。这种“蹲班制”的管理方式,我实在不敢苟同。

  “蹲班制”是去人性化的管理行为。课堂绝不是教师主宰的、死气沉沉的“教堂”,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富有灵气的“学堂”。对学生的管理要有纪律、制度作保障,但纪律和制度要科学,要讲究人性,要讲究管理的情感性、创新性和灵动性。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少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学生感受到的常常是压抑、痛苦,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提起学习就头疼,想到上学就害怕,见到教师就打怵,导致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失败了。学校不是监狱,班级不是看守所,教师不是狱警,学生不是犯人。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童年,不能泯灭学生的童趣,不能漠视学生的童真,而应让学生快乐、活泼、健康地成长。

  “蹲班制”是应试教育的凸显。教育不应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快乐为代价去追求明天的幸福,更不应以牺牲学生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分数。“严防死守”式的管理,何谈尊严?何谈快乐?只有把学生看作有尊严的人,教育才能回归本位。

  教育需要管理,但我们决不能用“圈养”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对学生要“管”,但要少“管”多“理”,更要善“理”,要把“管”与“理”有机结合起来,把“收”与“放”结合起来,把“严”与“宽”结合起来,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得益彰,决不能靠强压、靠捆绑、靠死盯。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欢乐就是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孩子的成长记忆就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最好评价。勤奋学习永远需要倡导,但要求学生勤奋刻苦要建立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之上。给学生“松绑”,给学生“减负”,给学生“降压”,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其实,学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管、难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管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做学生工作,只可智取,不能强攻,宜疏不宜堵。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往往停留在对学生的说教、监督与惩戒上,很少用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很少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没有使行为规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没有使行为守则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没有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德育的最大缺失。

  “蹲班制”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信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桥梁,有了信任,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会更加尊敬教师;有了信任,学生的主动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信任每一个学生,就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他们尊严的维护。充分信任学生,教育才富有人情味,才更易于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个性特长,展现才华。教育需要信任,信任需要放手,需要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只有把学生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才能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蹲班制”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每位教师都应该追求有灵魂、有诗意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袤的精神生活,有诗意的教育预示着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公正、自由、和平与爱。让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尊严、生活的美好。教育,应以生命为题,教育应让生命在场。“蹲班制”不仅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摧残,而且是师生生命的互相摧残。“蹲班制”可以休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蹲班制”可以休矣
从企业大学出发
让老教师体面离开讲台
认识儿童
捍卫童年
重塑小学教育
快慢班伤害的何止是学生
征 稿
中国生态小学联谊会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