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托起岛城教育的新高度
——再探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的教学改革
□ 文 艺 王 伟

  在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青岛,青岛五十八中的形象一直是耀眼的:2012年以来,学校每年都有80%以上的学生进入全国一批本科院校,高考一本达标率在山东省独占鳌头。2013年,在青岛市教育局对直属单位开展的测评中,五十八中获全市第一,在学生、家长、教师评价及同行互评的四项评价指标中,满意率接近100%。每年招生时节,青岛市的许多优秀初中生慕名而来,争相进入这所心之所向的理想学府。

  一所始建于1952年的老牌学校,如何成为历久弥新的教育引领者?近两年,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又有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笔者再次走进了青岛五十八中这座充满惊喜与欢乐的乐园。

  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实效

  在青岛五十八中高一(1)班的教室里,学生正在学习《屈原列传》。与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师唱独角戏不同,这堂课先是学生自己根据导学案进行字词解释和词义辨析。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每个学生都回答得十分准确。紧接着全班分组进行了当堂背诵和默写,10分钟后,几个小组代表就进行了流利的展示,显示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一堂常态的语文课,将师生的高素质和课堂的高效率展露无遗。

  作为青岛市基础教育的领头羊,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青岛五十八中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青岛五十八中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是一堂好课?时间不知不觉到了而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青岛五十八中校长袁国彬对于“好课”的定义,充分强调了“学生”主体。

  毫无疑问,突出“学生”主体,将课堂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诉求。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学校在实践中果断选择了“学案导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学习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以学定教”发挥教师智慧的启迪引领作用,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路线图。青岛五十八中的导学案简单、实用、高效,包含学习目标、预习导学、问题探究、规律总结、拓展延伸、课堂检测、课后作业、课后反思等环节。每张导学案都标明了命制者、审核者、课型、课时等内容。导学案要提前一天发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部分,教师要在课前抽查批阅导学案,以便及时把握学情,课后还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填写课后反思,以便下次备课时重新整理修订。

  导学案的编写遵循“提前分工、集体讨论、轮流主备、展示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原则,主备人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导学案初稿,把电子稿发给备课组成员,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反复修改,最后才能定稿印刷。导学案的编写与大集备、日集备和先行课制度紧密结合,主备人要先在集体研讨时“说课”并上先行课,备课组再在日集备中不断完善教学。“导学案让每个备课组形成了一种集体智慧,克服了教师当中短板的问题,使教师更快地成长。”一位备课组长说。

  “以学定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最主要的形式,追求互动的、严谨合理的课堂文化。在青岛五十八中的课堂上,每个班都分成若干小组,前后4人为一组。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上台展示、互相评论,最后才由教师解惑总结。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一种生态课堂、愉悦课堂正在日臻完善。一位教师说:“‘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学情分析,为此我们加大与学生的交流,作业批改是其他学校的三四倍,工作量实际上更大了。”教师的辛勤付出达到了为学生减负的效果。

  相比一些学校大刀阔斧的改革,青岛五十八中的课改更注重实效。对此,袁国彬说:“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我们只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出最适合学校的做法。我们的课堂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达到不流于形式的境界。这就像武术,先是一招一式,等精通武艺后,便可运用自如了。”

  为了突出课堂实效,学校还开展了“课堂低效无效的排查与备课”的课题研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把自己低效、无效的教学内容去掉。学校还鼓励各备课组突出特色,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根据教材、学情和考纲进行教材整合,以整体思维重构导学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近年来,我们的课堂风貌有了很大改观,理性而注重实效的改革是适合学校的正确选择,在教改面前,我们要当实用主义者。”袁国彬欣慰地说。

  为每个学生铺就适合的路

  每一个进入青岛五十八中的高一新生,都会接触到一门新鲜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轻松展开,“你高中3年的目标是什么?你将来会选择哪一所大学的哪一个专业?”一个个叩问学生内心的问题将一一得到答案。在这里,孩子们确定了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他们人生的奋斗路线也变得清晰起来。

  近年来,青岛五十八中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课程改革。早在2009年,学校就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实行选课走班、学分认定。对于课程改革的原因,副校长纪炜说:“在一本达线率如此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走高考的死胡同。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培养高精尖人才,让校园百花齐放。”

  学生的需求是开发校本课程最基本的原则。目前,学校已开发了四大类共50多门原创性的校本课程,包括德育课程、社团课程、学术课程和人文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缤纷多彩的选择。学校的交响乐团、管乐团、民乐团、棋社、文化社、电视台等相继开设了社团课程,而学术课程在高三年级就开设了26门,如“交响乐入门”、“校园花卉欣赏”、“青岛建筑的诉说”等不少课程成为省级课程。

  与课堂教学改革相同,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也秉持实用、实效的原则。纪炜介绍说:“我们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在国家课程范围内重点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学生喜欢的课程。”于是,美术组根据学生要求开设了剪纸和篆刻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生物组开发了包饺子、做泡菜等生活课程。如何制作美味的泡菜?学生从选料、腌制、发酵全程亲自动手,并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也将生物学的知识囊括其中。现在,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德育是自然流淌的美好情愫

  青岛五十八中的课堂上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英语课上讲到沙尘暴,教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然灾害?我们要怎样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一篇篇颇具深意的小文章。语文课有个单元学习了关于亲情的课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找找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小细节反映了父母对你的关爱?一个学生写下了《碗中有什么》一文,对于亲情的描述令人感动。

  在青岛五十八中学,德育从来不是宣传与说教,而是自然而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愫。学校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德育体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目标外,还构建了丰富的德育校本课程。其中,高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人际交往、习惯养成,高二注重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环保,高三注重理智、责任与感恩。

  学校每一次的大型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军训时,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辉历史;往返30公里的长途拉练是一次磨炼意志、团结集体、心灵成长的旅程。运动会上,全体学生参加的入场式展示,成为各班集体才智集中展示的舞台;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送温暖,到街道开展义卖、维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学校还倡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每到放假时,孩子们都会在家帮妈妈做饭、刷碗、擦地,体会做家务的辛苦。一个下雨天,一位老人没有带伞,学校的一个小女孩把红雨伞借给他,让老人深受感动。如今,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处都挂着许多红色的“爱心伞”,每逢雨雪天气,一朵朵盛开的“红花”便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秉承“先做人,再成才”的理念,今日的青岛五十八中已形成了浓厚的德育文化。在这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时时处处都注重言传身教,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在这里,强烈的规则意识为师生构筑了更自由、更民主、更开放、更公平的环境。青岛五十八中的学生阳光、自信、儒雅、大气,许多毕业生活跃在大学的学生会、社团等大舞台上,充分展示着自己。

  教师团队是强大的正能量

  不久前,青岛五十八中的教师都参加了“我当一天学生”体验日活动。学校公布名单,规定哪位教师去哪个班级,学生都抢着让老师去自己的班,还拿来校服给老师穿上。一整天的体验下来,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太累了!”当他们回想起当学生的不易,便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改。一切从学生出发,是教师坚守的首要原则。

  有人说,一所学校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60多年的文化传承,让青岛五十八中的教师团队积淀了朴实、敬业、团结、执行力强的独特气质,撑起了学校教育的广阔天空。

  青岛五十八中的教师团队有着无尽的动力。袁国彬说:“改革为什么能顺利推行?因为我们的教师团队很和谐。和谐主要来自于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将团队评价放在首位,如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分析成绩也讲究整个团队的贡献度,所以老师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校无论提拔中层领导或任命备课组长,都是选择专业能力一流、大家发自内心佩服的人,他们能给学校带来一股正能量,这种无形评价比有形评价更有力量。”

  青岛五十八中的教师团队还传承了落实到位、执行坚决的价值观。对于管理,袁国彬有一句话:“过程追求精细,结果追求完美。”学校每一项大型活动后,都要开会进行全面总结,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都会一一列出。而每次学校要求老师去做的,如写读书感悟等,领导首先会亲自带头去做。落实与执行就是在一点一滴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传统。

  优秀团队的形成来自文化的代代相传,也来自学校对教师的倾情关注。一位教师说:“学校领导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老师家里有什么难处,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帮我们解决,我们发自内心地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团队,在专业成长方面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在任何一个教师的办公桌上,都堆满了书籍。学校开放了多间阅览室,寒暑假前也会给老师发书,让老师们带着书本回家,阅读后写下读后感。平时,学校除了专家引领、个人研修、同伴互助等校本教研途径,也积极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每学期都要开展几次教师论坛。一位青年教师说:“课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促使我们更加激情地工作。”

  每年中考,进入青岛五十八中的不是全市最优秀的学生,但经过3年培育,这里会走出全市最优秀的佼佼者。60多年的薪火相传,奠定了青岛五十八中务实、高效的价值观,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从学生发展考虑,脚踏实地地追求效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又彰显了学校鲜明的创新意识,每一项变革都蕴含着超前的探索。再次走进青岛五十八中,笔者看到、听到、感受到,一座人文与科学并重、诗意与理性共存、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校园,学校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发挥提升引领作用,正在托起岛城教育的新高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建设更“有型”的生态学校
王颖:被学生依恋的幸福
托起岛城教育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