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研能力建设的黑龙江智慧
□ 张晓明

  当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使命与责任越来越大,当提升教研能力的呼唤越来越强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始终重视和加强教研能力建设,在“创立标准,创新机制,创造品牌”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有效提升了教研能力建设的原创性和实践水平。

  创立标准,有规可依

  一直以来,教育学院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研员的发展都缺乏相应的路径与标准。鉴于此,我们从研制、创立标准做起,扎实探索、有效梳理,初步编制了包括3个方面的6项标准。

  为了形成对教研员职能定位的进一步规范,我们在认真学习、借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启动了关于《教研员专业标准》的研究和编制。初步建构了包含提供政策咨询、促进课程发展、强化教学指导、开展资源研发、参与质量研评5个方面的专业职责和相应的30项专业要求。

  为建立一个提高教研质量的激励机制,形成教研能力建设的科学导向,教育学院组织研制并正式颁布了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研“双百”评选标准:“百佳教研员”评选标准和“百佳教研成果”评选标准。“百佳教研员”评选标准包括品德修养、专业占位、研究能力、工作绩效4项一级指标。“百佳教研成果”评选标准包括选题的针对性、内容的创新性、过程的发展性、成果的应用性、推广的实效性5项一级指标。

  在教研能力建设的实践推进中,教育学院认真筛选、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观课议课、案例评析、教研叙事3项实践素养,编制了3项评价标准。每一项标准下的4项一级指标又有相应的具体要求,例如观课议课评价标准的一级指标观察力要求,课堂观察的视角新颖、独特、有效,亮点捕捉与问题发现准确、深刻,观察教师与观察学生的比例适宜且相互匹配,兼顾学生学习的整体状态与个体表现。

  创新机制,走出捷径

  教研能力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教育学院通过卓有成效的机制创新,走出教研能力建设的实践捷径。

  创新跨区域有效交流机制——“三极教研论坛”。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海南省、新疆的省级教研机构合作举办了“三极教研论坛”,邀请10多个省的教研同行参与。提升了教研能力建设的品质,形成了跨省区教研战线谋求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省市县经验分享机制——“主题现场会议”。教研能力建设既要重点抓好省级,又要强化“战线联动”。在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主办、绥化市教育学院承办的“全省教研能力建设绥化现场会”上,教研员进行了反思性说课—示范性上课—研讨式评课—专业化评“评课”系列活动,要求教研员“说课”说出研究味道,“上课”上出“下水”特征,“评课”评出教研导向,“再评”聚焦评课能力,加速了教研员智慧成长与专业成熟的推进步伐,充分展示了省市县3级教研能力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此外,我们还以网络教研、团队教研、“课博会”等多样化主题开展省市县联动的教研能力建设活动。

  创新教研员省级培训机制——“建构培训模式”。黑龙江省在2011年正式设立省级教研员培训项目,教育学院也积极创新培训机制,科学建构了教研员培训的有效模式:

  培训课程建模。将教研管理者培训分为教研政策研究、教研管理创新、教研能力建设3个板块,教研员培训分为教研理论研究、教研方式创新、教研员专业发展3个方面。同时,研制了《教育文化发展与教研文化培育》、《教研发展的全国态势与龙江谋略》等核心课程。

  培训方式建模。通过专题讲座、行动引领、主题论坛、互动分享、现场观摩等方式,让教研员走进教研现场,聚焦真实问题,推动方式转型、提升教研品质。

  培训资源建模。创设文本与电子两种形态、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文献编辑与实践案例相互补充的特色化资源供给模式。

  培训流程建模。规定学员须在培训前预学、反思,在培训过程中学会探究、提升,在培训结束后学会应用、延伸。各流程在问题为本、需求导向的线索下,各司其职,进而提升了集训的效果。

  创新岗位研修机制——“系列主题活动”。为了实现教研能力建设的常态化,教育学院立足岗位职责要求,组织开展了教研员岗位研修的系列主题活动。例如“有效教研活动经验分享”、“创新教研方式开放式研讨”、“典型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赏析”等。在实现方式上,创设了主题论坛、开放沙龙、微型经验、专题叙事、热点论辩、精彩回放等多样化教研方式。为保障这一机制的正常运行,我们将教育学院的“规定动作”、部门的“自选动作”、教研员的“创新动作”有机整合。近期,教育学院还设立了“实践大讲堂”,邀请基层校长、教师做教研员的实践导师,开拓了教研能力建设的新途径。

  创新培训者角色担当机制——“实践型培训者”。教育学院教研员在学院“研培整合”的机制中,还有一份重要的责任——担任培训者。教育学院在教研员熟悉听课评课、总结教学经验、指导校本教研、开展质量研评等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实践型培训者”的职能,帮助教研员通过专题讲座,积累和提升他们在聚焦专题研究、追踪改革前沿、提升学术占位、创新专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创新实践性合作生成机制——“教研员发展学校”。借鉴国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经验,教育学院拟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研员发展学校”,创新实践性合作生成机制。“教研员发展学校”预设4项功能:省级教研员实践现场、全省教研员培训基地、教研员专项研究实验中心、教育家型教研员工作坊。建立“教研员发展学校”,这是推动教研能力建设走向纵深的重要举措,也是造就教育家型教研员的有效策略。

  创造品牌,实现引领

  在创立标准、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教育学院也很重视教研能力建设品牌的创设。在对标准和机制的优化组合基础上,教育学院在实现方式上锐意创新,形成了教研能力建设的4个品牌。

  文化品牌,形成高品位的教研文化。教育学院借助精神文明单位创建的契机,系统梳理了教研工作与教研员发展的记录,并挂在走廊进行系统宣讲、经常对照、定期交流,创造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教研文化。

  活动品牌,开展教研员素养大赛。为了激发全省教研人员提升能力素养的积极性,教育学院于2012年下半年,采用基本素养纸笔测试、实践素养现场赛评的方式,组织全省3000多名教研员参与“教研人员素养大赛”。基本素养测试由教育学院编制“考试大纲”和“命题双向细目表”,全省统一印制考卷、统一考试时间。实践素养赛分观课议课、案例评析、教研叙事和才艺展示4个项目进行评选。

  评优品牌,启动教研“双百”评选。黑龙江省开展“百佳教研员”、“百佳教研成果”评选活动,该活动突出教研工作为行政决策和落实服务、为学校和师生发展服务、为深化课改和提高质量服务的评优导向,把创新性的体现作为评优的一项核心指标,充分认定创造性工作和独创性研究的特色亮点与深层价值。“双百”评选采取材料评审方式。依据前述评审标准细化评分细则,要求佐证材料围绕评分细则中的一级指标来分别提供,每项不超出10份。秉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把整理佐证材料的经历作为“深化教研理解、反思工作得失、改进资料积累、提升参评能力”的重要通道。

  资料品牌,汇集教研经验与成果。我们在教研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发现,相对于学习别人的教研经验,省域内教研实践经验的总结分享更为重要;相对于教研服务对象——教师和教学的研究,教研工作自身特点规律的研究更为薄弱。基于这两点发现,教育学院创新教研经验与成果的资料品牌——《教研年鉴》与《教研经纬》。

  《教研年鉴》设置了教院风采、教研综述、教研亮点、教研成果、调研报告、大事摘记、媒体报道、数据附录等栏目,全面总结年度全省教研工作经验,分享教研工作成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社会各界了解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实现了积存史料、指导发展、鉴往知来、服务改革的目的。

  《教研经纬》开设了追踪教研政策走向、建构教研工作理论、转变教研发展方式、增长教研专业智慧、借鉴教研实用工具5个栏目,汇编国内60余种重要学术期刊的最新教研成果,每年6期,目前已编印至第18期。

  经过3年的探索和改进,《教研年鉴》与《教研经纬》对教研能力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赞誉,成为教研部门及教研员提高教研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提升了教研员在专项研究、典型引领、经验借鉴等方面的专业品质。

  (作者系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研能力建设的黑龙江智慧
创新“四查”
教育督导有权威
图说区事
问政局长
道德课堂须合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