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 4下一版
2014年5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东,我们在这里坚守
□ 本报记者 黄 浩 □ 冯 旭 葛宜科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邻川渝、北接神农架,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许多年前,由于不通公路,人们出行大多选择翻山越岭。而如今,这里不仅修了公路,还通了火车,建了机场。

  不过,在恩施州巴东县的大山里生活了59年的袁本安,至今从未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出行,还是多年前送女儿参加工作,在州里走了一遭。

  那究竟是哪一年的事儿,袁本安已经记不起来。他只记得,今年是自己在山里工作的第42个年头了。

  岁月蹉跎,从18岁的青涩小伙子到如今即将步入耳顺之年,满脸的沧桑和一头的花白,似乎都在叩问着当下最流行的那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给予了眼前的青山,都给予了自己可爱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袁本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42年,在距巴东县溪丘湾集镇30多公里的一个海拔1100多米的教学点,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从原先拥有3名教师、70多名学生的“豪华阵容”,到如今只剩下他和2名学生,袁本安完整地见证了这片小小土地上的“人事飘零”。

  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正是巴东的“袁本安们”创造的“巴东精神”,也正是这批人,在岁月积淀中书写了巴东的教育传奇。

  “和你们一辈子在一起”

  袁本安临退休的前一年,是罗溪坝中学教师谭志辉工作的第三个年头。

  位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的罗溪坝中学,是半山腰上的一所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往来道路崎岖。教师们平时都住在学校宿舍,到了周末,才有一些教师骑着摩托车下山,然后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才能回到家里。

  谭志辉记得刚从大学分配到这里时,一下子感觉“与想象太不一样了”——泥巴地、石粉房、老式厕所……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高楼,没有商场,没有饭馆,单是洗澡和上厕所这样的小事儿,都令这位研究生学历的80后女教师颇有些“为难”:在宿舍里,要洗澡,只能自己拿着盆烧点开水;要上洗手间,全校只有一个教师与学生共用的大厕所,晚间要方便,还得出门穿过操场。有一次夜间,厕所忽然停电,她吓得花容失色,回来一场大哭。

  来到这里,漂亮衣服、可口美食……只能默默藏在心底,但“喜欢教书”的谭志辉并不遗憾,她愿意把更多的爱给予学生。

  学生们也与她打成一片,碰见了都叫她“姐姐”。每逢教师节、妇女节,孩子们都会给她送上寄语卡,或者别的小玩意儿。有一次,因为胃不太舒服,谭志辉去城里医院检查身体,回来时发现,讲台上鼓鼓的一袋子,装满了孩子们为她写下的祝福语。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在谭志辉看来,她“更愿意待在这里”,因为“来了,熟悉了,就舍不得走了”。

  有几次,学生听信“谣言”说谭老师要调走了,眼泪汪汪地拉着她问怎么回事,看着学生满是真诚的眼神,心软的谭志辉想着,要是一辈子都和他们在一起就好了。

  现实永远比想象要残酷。日子越长,年龄越长,谭志辉也越来越成为学校领导的“一块心病”,校长李昌玉不止一次找她谈心,希望她趁着年轻,赶紧走。

  她知道,并不是学校不需要她,只是在这所教师平均年龄50岁的学校里,不论是家人,是自己,还是学校里每一个关心她的人,都有共同的担忧:依然孑然一身的她,将去何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我把青春献给你

  要么走,要么留,对于依旧贫穷的巴东而言,一所学校的现状大抵如此。

  罗溪坝中学自从1999年翻修过一次后,投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所只有27名专任教师的学校里,50岁以上的教师有23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每一位教师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语数外教师承担双班的教学任务,理化、地生教师承担至少4个班的教学任务。

  尽管师资力量并不强,教师工作压力异常大,但连续5年,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在全县同类学校中稳居前列。作为一所非集镇的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

  山里的孩子,读书的机会非常难得,得让他们走出大山,去过更好的生活。几乎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在“念叨”这样一句话。

  55岁的谭克恩,43岁的杨本荣,去年教师节期间体检时被查出患胆囊结石病,医嘱必须“马上做手术”,两人将手术的日期,一延再延,手术后伤口未愈合就回到学校,边上课边养病。

  54岁的李启军,身患严重皮肤病,奇痒难忍,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他就近治疗,但没有效果,在学校多次督促之下,才远赴北京治疗。

  王玉周,八年级班主任,妻子生重病在县人民医院住院,他担心耽误教学工作,将妻子一人撂在病房,自己坚持上班,被学校发现后,派车送他前去护理。

  这些近乎“残酷”的事实,尽管令人揪心,却实实在在反映出了这个群体的拳拳之心。

  单欣,九年级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动手将教室粉刷一遍。在班级里,他像亲妈妈一样照顾孩子,每天给他们准备豆浆,天热了将自己的卧室让给他们睡,自己待办公室,寒假里与留守儿童同吃同睡同游戏……这样的故事,数之不尽,身为男教师,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单妈”。

  分管学校后勤的59岁的黄东升,每天晚上熬到深夜,为学生把饭蒸好、保温,让孩子们第二天早上起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

  有时候,做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也许并不太难;但坚持几十年做一件平凡的事情,却需要顽强的毅力支撑。

  单欣说,一个民族在需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有良心、有责任心的教师更应该在教育的道路上风雨兼程。教书育人不是为了一碗饭,而是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民族的未来。

  在以罗溪坝中学为代表的巴东中小学里,许多教师都怀着这样简单的教育梦想。

  生于斯,死于斯。

  在许多老教师看来,他们就是想把一辈子献给这片土地,安安静静地待在学校,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归宿,不论做什么,都是一种本能的付出。

  巴东精神接班人

  在巴东县教育局局长苏宗立看来,这种付出的本能源自他们的“用心”。他说,开教师大会,自己从来不安排教学工作,因为他知道,教师们比他想得还要多,还要细。

  教师用心教书,用心爱学生,苏宗立认为,这种最朴素的表述,蕴藏着巴东教育人的精神,一辈一辈,传承至今。

  几年前,巴东“拐杖教师”谭定才每月拿500元代课工资,下肢瘫痪后仍坚持拄拐杖上课的事例,曾在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如今,这种可贵的精神依然感动着许多人。(下转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巴东,我们在这里坚守
政策直通车
关注改革背后的东西
暑期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