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往创造的“护照”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课程实践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 陶小青

  “让创造成为一种乐趣,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创造成为一种理想。”这是一所小学的创造宣言。

  “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改一改,缩一缩,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这是30年前一所小学提出的“和田十二技法”。

  “多看看不同的做法、多学学创造的榜样、多说说自己的发现、多玩玩新鲜的活动、多做做勇敢的尝试、多试试新奇的创意、多找找相关的信息、多想想解决的方法和多改改设想的方案”,这是名叫“小创”的孩子们的创造习惯。

  

  30多年来,一所小学坚持做了一件事情——创造教育。

  1980年,和田路小学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科技活动。

  1984年,和田路小学推出了独具匠心的“和田十二技法”,即“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改一改,缩一缩,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并编印了《跟老师学发明》、《发明一定有方法》等校本教材。

  1999年,和田路小学成为全国创造教育的样本学校,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

  2001年,张军瑾出任和田路小学校长,开始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课内课外一体,校内校外一体,理念实践一体的整体推进创造教育的新格局。

  2010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引入“3D打印课程”。

  2013年4月,学校发布小学虚拟创造技术课程成果。

  在这所小学里,孩子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叫“小创”;在这里,每堂课都在自由生长“想法与创意”;在这里,人人都可能获得专利;在这里,他们用34年的创造教育实践之路,定义了关于创造的校本化内涵——创造是一种习惯,创造是一种乐趣,创造是一种理想!

  有主题的校园文化

  和田路小学的校园文化是有主题的文化,她的主题锁定于——“创造”。于是,在和田路小学的校园里,创造教育的理念融入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中,每一道景观都与创造文化有关,都是创造文化的诠释和呈现。

  和田路小学的主题文化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主题为“思维新空间”的问题墙、“创造无极限”的奇思妙想墙,常常吸引不少学生的围观。教学楼的走廊变成了“创意长廊”,12幅大型创意作品颜色不同,材质不一,但都同样充满奇思妙想。塑料瓶、一次性餐盘、汽车轮毂罩,这些毫无关联的东西一旦涂上统一的色彩,组合摆放,就变成了一幅久看不厌的画作。每一条走廊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有装置艺术廊,有充分发挥学生们想象力的“我的幸福校园生活”漫画廊;最有趣的是每一层楼的厕所都留下了创造的印记,学校发起让所有学生“定义创造”的征集活动,一条条富有童趣和哲理的创造词条被装点进了洗手间。

  创造学院门前广场有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名字——星光广场,广场中央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塑像。广场的地面上共有36颗闪耀的星星,它们呈螺旋式排列在广场上,每颗星上面都印刻着“重大”创造发明成果和发明者的名字。这是仰望星空的精神引领。

  教室里,两面墙设计成了班级的“巧手乐园”。这里有一幅幅孩子们用各种广告的外包装盒做成的作品,有识字卡片、蜻蜓戏水、昆虫世界等,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找到了创造的自信!

  学校里有创造作品展示区,尤其是学校的创新实验室,里面陈设了100种材料让学生任意创造,100种学生可能用到的活动工具,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便利;100个产生于学生的新创意,显示学生创造的灵感;100个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的不同制作,展示学生无限的创造能量。

  在和田的校园里,还有一个倍受孩子和家长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小创”。他是智慧少年的化身。“小创”外形酷似灯管,寓意着“点亮创新火花”。它的头脑中总是闪现着创意,它善良、活泼、自信、热情,爱思考、爱提问、爱研究、爱创造,“点燃创新之火”是他的座右铭。

  为什么创造出这样一个“小创”形象?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说:“我们就是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做‘小创’,发现自己,创造无限。我们要用这种‘小创’的精神去引领学生都萌生一种愿望:我也要做‘小创’。”

  在《小创的幸福》绘本里,有一段小创自白:“我是小创,是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小学生。我喜欢学习,善于思考,热爱创造。同学们,和我一起来享受创造的幸福吧。”教师和孩子们赋予了“小创”9个创造习惯,即“多看看不同的做法、多学学创造的榜样、多说说自己的发现、多玩玩新鲜的活动、多做做勇敢的尝试、多试试新奇的创意、多找找相关的信息、多想想解决的方法和多改改设想的方案”,这是小创的“人生格言”,更是和田路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奥秘所在。

  一所小学里的创造学院

  和田路小学里有一个创造学院,这是针对学校探究型课程而建设的活动场所。创造学院不仅仅属于和田路小学,它还是一个面向全区小学生开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学习场所。创造学院为全区小学生提供了创造能力训练课程与实践体验活动课,设置了艺术创新、科技创新、数字创新3大活动板块共13个活动区域。每周有半天时间是向全区小学生开放的。创造学院是闸北区优质教育资源和课程配送的一部分,也是闸北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探索。

  针对不同需求与不同基础的学生,创造学院开设了时间跨度不同的3类课程,课程任务以任务单的方式呈现,学习活动包括单次任务的微课程,一学期为单位的主题式短课程,以及多学期专项技能学习的长课程。每项课程设置了各种难度层次的任务,并配以相应的指导说明。创造学院配备有各种活动材料与任务资源包,每项任务编制了相应的活动指导材料,在教师的指引和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尊重天性,创造环境,创设机会,在玩中创造。”张军瑾说。在和田路小学,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那些充满创意的活动。就课程而言,每个区域安排了20个受学生欢迎的活动项目,如彩虹坊的“压印小创图案”、民俗园的“泼墨吹画”、创意DIY的“意想不到的花盆”、能源实验的“面粉吹气球”“水果发电”、互动体验的“will在其中”、虚拟创造的“3D设计”等。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无须任何准备,只需要带着无穷的好奇心,积极参与、感受、体验、发现,就能创造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美好,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

  学生在创造学院里完成课程要求之后能获得一个富有创意的结业证书——创造学院护照。创造学院护照,是富有创意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一本包含了学生创造活动任务指导、创造课程参与记录、创造成果展示、创造性评价功能的手册。

  创造学院护照,是一种依托创造学院评价学生创造力的载体。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后,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材料中的评价要求,给予相应评价。

  创造学院的活动注重学生自身的基础性、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开展探究活动,并获得及时的指导与评价,享受创造的乐趣与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创造才能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实现差异发展。

  引入3D打印课程

  和田路小学一直致力于改变创造就是要发明制作出成品的固有认识。2003年初率先提出"虚拟创造"的概念,2009年购进第一台3D打印机,开始开设3D打印课程。学校的3D打印课程开设已经3年了,学生们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这一能力正在打通想象—虚拟—实体三者的关系,正在感知和拥有未来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在3D打印课程中,到底要引导孩子创造出什么样的东西呢?经过讨论,和田路小学提出了四个类别的课程包:艺术类、科学类、概念类、实用类。艺术类旨在创造出艺术品,注重美感。可能是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也可能是一个甜美的布娃娃。科学类旨在通过反复验证,理解科学原理。例如,做一个拱桥让其承受压力,可不可以呢?这可不能不着边际地反复试验,要计算,要用力学原理,要有自己的假设,研究和判断,要不断地去修正模型。概念类旨在用模型说明不可思议的想法。例如,你发明了一个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一个可以变形成垃圾桶、笔筒、帽子、电风扇的东西。这个东西好棒!那好,请你设计出模型,打印出来,演示说明给大家看看。实用类旨在缺什么,设计什么,打印什么,可以用什么。例如,我的笔套不小心掉了,我的杯子不小心摔碎了……怎么办?设计一下,打印出来,可以用,你就成功了!

  4个类别的课程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自己喜欢的选题里自由创造!

  体育教师郭勇燕最早接受了开发虚拟创造课程中3D打印教学的任务。因为是全新的课程,其中艰难可想而知。学校颇费周折买进一台价格不菲、国内当时相当稀少的3D打印机,并且请有关技术人员教他使用的方法,让他真正了解3D打印……

  经过3年的实践,学生们有了众多设计的作品和创造发明的产品。虚拟创造课程——3D打印赢得了来校观摩的全国各地教师的浓厚兴趣。该课程还参加了上海市教委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的展示并得到好评。

  郭勇燕感慨地说,学校领导具有前瞻性的决策,把国际上最时尚最先进的技术理念结合到小学课程当中来,使我们成为全国第一所运用3D打印开设虚拟创造课程的学校,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创造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和田路小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法。基础型课程重在对课程的教材进行分析与重整,并突显与创造力相关的行为要素;拓展型课程重在对学科课程的有效拓展,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以每个学生为对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探究型课程则是重在建设创造教育特色课程群,使学生感受创造带来的乐趣,掌握创造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创造习惯与人格。

  在创造教育课程实施中,学校主张:腾出一个空间,让学生去发现;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去锻炼;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去把握;选择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探究。比如,学校将拓展课程设计为四个大类,包括小创游历记、创意运动营、拓展大练兵、创造齐分享,并在一周内安排多个时间段开展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如“小创游历记”是通过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在各学科领域、各活动领域,由各科教师分工合作策划学习内容,形成完整方案,通过跨学科、校内外联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多种方式,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创造的习惯。

  在探究型课程上,和田路小学自行开发了7门特色课程科目,分别从操作技法、思维方法、创意活动和综合实践这4个不同的维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体为:创造技法训练课程、创造思维训练课程、创造剧场课程、创意设计课程、创意游戏课程、创造发明实践课程、虚拟创造实践课程。

  在创造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上,学校又创造出了特殊的评价方法——创造专利。为肯定每个孩子的创造过程与成果,和田路小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获“专利”的机会。

  为了发现孩子们蕴藏的创造潜能,学校借鉴了“专利申请”的模式成立了“专利署”,将专利领域细分为“生活、才艺、运动、创意、学业”等5大申请领域,面向每一个孩子,定点、定时自主申报。学校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利认证制度,每学期安排两次集中专利认证申报时间,学生的专利申请通过后还颁发“和田路小学创造发明专利鉴定书”。这一独特的措施,让全校上下形成了一股主动投入、勇于挑战的学习风气,和田的学生们可以因为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的解决实践、自己的运动技能、自己提出的独特问题得到创造专利,可以因为与同学的合作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在校外活动中获得的肯定得到创造专利的加分。和田的“小创们”知道创造着,就是快乐的。

  如今,学校《跟老师学发明》、《让创造成为乐趣》系列创造教育课程教材,成为闸北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培养的专门教材,被列为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推荐教材。与此同时,和田路小学向区域各校输送教材、培训师资,张军瑾和她的团队希望构筑更大的创造乐园,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创造中快乐成长。

  课堂上的创造文化因子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科技创作活动中,教师提倡求新、求异;而一进课堂,学生的“创造”在许多学科教学中却被无意间扼杀。“创造教育必须实现课内外的统一,课堂是创造教育的主要阵地!”张军瑾说。

  在课堂教学中,和田路小学归纳出了基于创造教育的系列方法,包括联系的比较、问题的探究、理解的表达,并针对这些方法设定了具体课堂教学环节。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归纳了基础型课程中提升创造力的关注点:新旧知识联系中的比较,统领性问题的针对性与合理性,探究活动中参与和思维递进,情景创设的活动性和有效性,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个性化,练习与思维发展的相关,学习方式的设计与优化。通过这些关注点,教师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现有教材中创造教育实施的结合点,再利用重视和强化“比较、探究、表达”要素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创造力培养成为基础性学科中可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基础型课程的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他们还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创造力的教师话语体系。其中,以问题为核心的“和田教师规范用语”有十句,包括“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吗?”“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不同的看法吗?”“通过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等。这套创造力的教师规范用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学会联想,学会合作,勇于尝试,不断创造。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和田路小学强化创造特质,增删统整教学内容,他们挖掘创造性学习内容,强化创造性学习方式,优化创造性学习品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系列和田特色的基础型课程整合教材,基于学科内容的创造性学习课例集,各学科学生“主题学习”设计方案等。

  “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个学生都会创造,学校是播撒创造种子、培育创造土壤的地方,教师就是点燃学生创新之火的播火人。让孩子们拥有通往创造的‘护照’,开启创造人生的美好理想,我们很快乐。”张军瑾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通往创造的“护照”
不可或缺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