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4年6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赛教”泼点冷水
□ 杨林柯

  时不时看到全国有各种各样的“赛教”,搞得热火朝天。参与学校皆以在“赛教”中胜出为荣光、为骄傲,因为这就是招生宣传的标签和资本;赛教者个人也乐在其中,因为就此有了晋升的筹码;管理部门也全力支持,因为只要赛出成绩,自己就有了抓教育教学的行动证明。在一个道德的泛表演时代,这似乎是多方受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我听过不少此类的课,感觉就一个字:假!

  教育是对一个人精神的影响,是心灵之间的互动,它的价值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之中,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说明问题的。“赛教”自然是比赛教学,比赛教学的“技巧”和操作课堂的“技术”这些外在功夫,诸如怎么导入,怎么衔接,怎么提问,怎么互动,怎么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有教师的体态、语言、情感,等等。其实,技巧、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背道而行的“术”对教育来说,甚至会成为一种危害,因为失去了真、善和美。这个逐利的时代根本不缺技术,而是缺智慧、缺良心、缺是非观念。教育技术毕竟是枝节问题,教育的常识应该是——“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教育是踏踏实实的一种劳动,它关涉人格、精神和未来。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多年如一日熏陶的结果,是长期的合作共成。如果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那么它的“产品”也只是期货,不是现货,要从未来思考现在。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强调教育的长期性,不能急功近利。一节“好课”可以成就一个教师的荣誉,但并不能让教师真正长大,最多对教师教学技术的提高有好处,更遑论成就一批学生?难道吃一顿宴席就能胜过十几年的家常饭?

  事实是:一节课成就一位“名师”的同时,也会把学生卷入一种集体造假的无意识狂欢里。这种课对教师是好事,因为课上成功了,就有了“能手”之类的荣誉,就可以为学校的招生宣传和个人晋升提供“硬件”。但是,谁真正关注过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收获?

  再说,这种课在比赛前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要经过许多教师的“打造”、“研磨”,还要考虑评委们的嗜好和标准,要精心制造、精心包装,是全组“精英”教师群策群力的结果,最后由执教者去表演。但真正的课往往是“动态的生成”,因为情境不同,就得有不同的方案,而预设的东西往往都在教师的“彀”中,这就容易失去自然的本真。

  “真课”虽然不是那么花哨,不是满汉全席,但实实在在的家常菜,学生会更受益。

  现在市场上的物质假货很多,赛教何尝不是精神文化的假货?助长造假之风在教育界的蔓延,受益的可能是某些人或某些学校,但受伤害的则是学生和教育教学风气。造出那么多假名师、伪能手,只会使已经很浮躁的教育教学风气更加浮躁。

  更可怕的是,这种“赛教”不仅在中小学蔓延,而且也波及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老师告诉我,为了一节课,搞得他半学期睡不好觉,经常想这事,生怕搞砸了影响声誉和前途。记得某中学的一位“道德标兵”在介绍经验时讲,为了迎接某次大赛,他把一节课上了60多遍,光在自己班上就上了10多次,这样的教学“训练”,不只是教育界应试训练思维的投射,更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让他们从小知道,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去达成目的,哪怕造假也天经地义。

  几十年前听过“种田能手”、“机械能手”、“技术能手”,现在又有了“教学能手”。自从十几年前知道这种教学评比的内幕后,我就暗暗发誓,必须和这种扭曲教育本质的表演课保持足够的距离,所以我不会主动去听这样的比赛课,也不参加这种评比,更不会追求这种荣誉。因为一个事物的价值不仅由外界定义,也由自己定义。一个人,要能够认识到世界有许多虚假的意义,并自觉屏蔽之,才能找到真意义。

  让愿意要这些所谓荣誉的人去争取什么“能手”和“标兵”吧,我只愿意当我的普通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放教育一马如何
看见文化的背面
给“赛教”泼点冷水
一样的暑假 不一样的成长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