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6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一样的美术教案
□ 都启林

  又到期末,学校照例统一检查教案。

  每一科、每一个教师的教案都依次端放于会议室的桌上,依次看过,一本本、一页页似乎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没有一点儿新意。的确,每一学期的每一个工作日,我们都走得太匆忙,为了成绩,我们选择了多训练多批改;为了应付,我们的教学反思几乎千篇一律。

  然而,拐角处一本黄封皮的教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刚劲有力的行楷、图文并茂的编排、大段大段的反思,这是美术教师王琴的教案,我不禁驻足欣赏。

  “创意画——奇妙的手”“中国画——笔墨千秋”“临摹画——梅竹言志”“山水画——寄情水墨”“远古的呼唤——面具的制作”,除面具制作外,其他均属系列,都有两到三个课时,每课时均侧重一个方面……看到这样的备课,对于美术一窍不通的我突然对美术课油然生起一种向往,甚至对那些能上这样美术课的孩子心生一种羡慕。

  由此想起许多与王老师有关的事情。在我们学校,美术课属于边缘学科,时不时会被“主科”占用课时。然而王老师的美术课,却从未有人占过。她对美术的敬畏不仅感染了同事,更影响了学生,如果哪个班次日有美术课,放学时学生们总会相互提醒带工具,美术课竟然成了一种期待。

  因为有这样的美术课,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常能听见学生随口用“白描手法”、“游动的视角”、“简笔繁笔”、“工笔与写意”等美术术语来解决一些语文问题。

  与其他教师堆满各种材料的办公室不同,王老师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豪华的行头:各种画笔、颜料、纸张、画架等,桌上、架上总是摆着学生或她自己的作品。当办公室充斥着不满、抱怨的情绪时,却只见她一手执着画笔,一手拿着橡皮,认真斟酌着光与影、明与暗、远与近、浅与淡,她孤独的身影一如她笔下的静物,没有一丝喧嚣与浮躁。

  一次课间,见一群学生正围观一本厚厚的画册,我上前询问得知,原来是梦圆的作品。没想到这个成绩平平的女孩儿居然能画出如此生动有趣的画作,她说是王老师鼓励她画的。班里还有几个学生也有这样的画册,看着他们幸福自豪的样子,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报了课外美术活动组,而且总要在忙碌的学业中抽时间完成作品。

  也许教育的行为不是播种,而是给予种子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甘甜的水分,于是这些被唤醒的种子就向着温暖与明亮发芽生长……

  读王老师的教案,感觉像是经受了一次艺术的熏陶。每每读她的教学反思,总能令我深深地感动、沉重地思考:没有酒醉式的自吹自擂,没有敷衍式的浮光掠影,每一次反思都真实地反映了每一堂课的总体与细节,有从宏观上对教学设计得失的评价、教学效果数据的统计,也有微观上对课堂学生状态的详细记录与分析。

  为了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王老师费尽心血地引导、倾注热情地关注、一丝不苟地总结、绞尽脑汁地改变,为学生思路的开启、精彩的表现而惊喜,又为学生的不足而焦虑。这不就是一个教育者该有的情怀吗?

  我们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说得现实一点,是因为它是教学的必要过程;说得理想一点,是让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更有意义,不是为了追求卓越,只是希望无愧于那个讲台,无愧于教室里那些纯洁的生命,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种子,生根萌芽。

  荀子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教师,因为我们认真的教学反思,才不至于使今天继续昨天的机械重复,明天也就不再是今天的平庸,我们的教学智慧才能不断生长,我们才能体会到做一个教育者的幸福。

  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师,以她的职业操守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行为的参照,提醒着我究竟如何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南漳县实验中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不一样的美术教案
身边的地理课
童心绘师
让语言奔跑
教师的微幸福
《教师成长周刊》
不一样的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