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文教学的“好声音”
□ 成尚荣

  在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特级教师周益民上了一堂课:声音的故事。

  声音无处不在,但我们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东西往往是陌生的。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到熟悉,正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周益民将这一过程定位于:究竟什么是“好声音”。确实,好声音应当是有内涵的。这样的定位,引导学生从日常用语的好声音走向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好声音,进而用有意义的好声音去判断、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好声音。这样,同一个“好”却有了质的区分,有了价值的提升。不难理解,主题阅读的“主题”是一种核心价值和意义,一个又一个如此的“主题”会让学生积淀、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逐渐寻找最大公约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周益民选择了3篇关于描写声音的文章:张秋生的童话《给狗熊奶奶读信》,美国贝杰明·爱尔钦的童话《世界上最响的声音》,日本新美南吉的《竹笋》。3篇文章有3个不同的视角,道出了好声音的不同内涵。《给狗熊奶奶读信》说的是河马给奶奶读信,粗声粗气,连“亲爱的”也不加,似乎是命令的口气,而夜莺姑娘喝了点露水润润嗓子,同样没有用“亲爱的”,但从语气中听出来了,比加“亲爱的”还要亲热,奶奶说小孙子是个有良心的孩子。周老师引导学生体认好声音之好,在于真心、真诚。《世界上最响的声音》说的是“噼里啪啦城”所有的人,一起张大嘴,但都不发出声音。正是在一片寂静中,听到了最美妙的声音,那是小鸟的歌唱,那是微风中树叶的低语,那是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周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声音,“安静”是最好的礼物。《竹笋》说的则是,小竹笋在地底下,听到远方声音的呼唤,于是老爱往远的地方跑,终于在篱笆外探出了头,听到了美妙的笛声,而它自己后来成了一根漂亮的横笛。周老师引导学生去体认,有心愿、有追求,才会听到美妙的声音,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3个故事短小精悍,都十分生动,洋溢着童趣,又从3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了究竟什么是好声音。孩子们渐渐理解了好声音是来自内心的,来自大自然的,来自对梦想的追求的。而且,好声音是多元的、丰富的。正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听到了孩子们的好声音,听到了教育的好声音,听到了儿童阅读论坛的好声音。

  以上说了这么多,我还想说的是周益民的教材观,抑或说他的课程观。我们常说,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创造者,但怎么落实?教师们总是困惑,感觉难以落实。周益民一直执着地研究,走自己的路子:根据课程标准,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人类丰富的优秀的文化中寻找材料、开发资源并加以连接,产生意义的关联作用,组成一个又一个主题,形成一个又一个专题。完全可以说,周益民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创生者、教材编创者。当下,我们需要对现行教材加强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鼓励、提倡教师自己去开发教材。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才是一个开放的、丰富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听到好声音,教师也才能听到内心的好声音。如果,我们安静下来,即使不用“亲爱的孩子们”的字样,也会像小竹笋那样听到并创造语文教学的好声音。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语文教学的“好声音”
用爱书写“撇捺人生”
做一个本分、诚实、纯粹的人
水的清澈在于懂得沉淀
链接
毕业季里的校长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