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7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效课堂文化系统概论

  高效课堂文化和传统的学校文化相差甚远。传统学校文化与传统课堂互为因果关系,一切以“教”和“师”为中心,高效课堂文化则是以“学”和“生”为中心建构而成的。文化是课堂的机制,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障。“学中心”注重“生活体验”,“生中心”体现“儿童的兴趣和特点”。高效课堂文化赞成的是学生的、鲜活的、自主的文化,反对的是成人的、僵硬的、专断的文化。

  1. 高效课堂文化的概念

  高效课堂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从类型上,它包括外显和隐形两种;从内容上,它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等;从空间上,它包括园林文化、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楼道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等;从系统上,它包括信念文化、识别文化、形象文化等;从形态上,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2. 高效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效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自主、责任。

  自主,即对自己做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它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是自主精神从教学向生活管理的延伸。自主有三大特征:主动性、独立性、自我监控。

  自由,是一种能量释放方式,包括身体的自由、心智的自由、道德的自由。当然,自由不是放纵,更不是无法无天,恰恰相反,那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成为不良习惯的奴隶,变得自私,很难适应社会生活”,那些“反社会的素质和行为”只不过是能量被错用了。

  责任,教育要在自由和责任之间共融。人的生活不只是相互接触,更是一种合作和互动。人必须对其所认同的团队、社会、国家利益负责。责任既是一种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经验、道德。

  3. 团队组织的信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学校是社会的雏形,这个概念隐含着的主张是,学校必须突破“围墙”对生活的“囚禁”,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从这层意义上说,学校不是学校——它就是生活。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命题是,学校要赋予学生精神信仰吗?正如围绕“美德是否可教”发生的争执一样,学校德育如何实施?但毋庸置疑的是,人必须靠精神而活着,但学生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学生应该为自己选择的理想而积极主动地探究,学校也必须为精神的萌芽发育提供条件。一所没有精神文化存在的学校,显然是“失魂落魄”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包含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他对精神的探求过程,他为什么从事教育,他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富有合作精神,等等。校长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答复,并切实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中。

  4. 培养学生的素质

  教育必须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成为独特的、无可替代、充满创造力的、有生命激情的人。这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5. 学校文化的三个“场”

  学校的价值体现为三个“场”: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

  学习场对应的是学习能力。谁都不会否认学校是“用来学习的地方”,学校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与能力。因此,学校可以成立不同的学习组织,不断举办学习活动,从而形成良好、浓厚的学风。

  生活场对应的是生活经验。它被要求植入一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它的目的是积累来自实践的体验与经验,从而让每个学生享受生活。因此,学校要注重展示不同的生活风格,如举办校服、校徽、班徽、组徽,校歌、班歌、组歌征集,举办各种生活秀、特长展、兴趣班,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组建学校的诗社、琴社、剧团,举办音乐节、话剧节、表演节、运动节……

  精神场对应的是理性信仰。它被要求带给学生一些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东西,诸如爱、责任、意志、人格、信仰等。因此,学校要不断邀请一些学者大家与学生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广泛开展游学、访问等活动。

  6. 学校文化的课程内容

  诚然,一切的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但我们必须清楚,“课程只是技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真正需要利用的工具是学生”。

  高效课堂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我们可以按照“四分法”,结合课改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实施。所谓的“四分法”,就是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外显文化课程、隐形文化课程。

  教师课程包括观念角色篇、课堂教学篇、行为师德篇,核心是激活教师,让责任、理想、进步成为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利用教师、发展教师”。

  学生课程包括自主管理篇、角色生活篇、行为规则篇,核心是激活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发展者,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外显文化课程包括校园文化篇、班组文化篇、空间文化篇,核心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外显文化要成为一个和谐、温暖、适宜的生态环境。

  隐形文化课程包括管理思想篇、机制评价篇、信念精神篇,核心是基于人的发展和团队使命,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7. 学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

  学校可以尝试出台“本校教师权益法”、“本校学生权益法”,学校的一切权力应交付师生。学校每年可以召开一次“两会”:教师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

  学校要成立两个中心机构:教师机构,包括教师生活中心、教师情感中心、教师教学指导中心;学生机构,包括学生生活中心、学生情感中心、学法指导中心。

  8. 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校长要放权给教师。

  管理不是专断、控制、囚禁,而是点燃、激励、唤醒。如果一种教育或者制度让人变得懒散、自私、不思进取,那就是不好的教育或制度。

  9. 学校文化建构的几个关键词

  小学段:自然的、童话的、未来的。

  “自然的”是指体现儿童特点的,如班级种植园、养殖园。“童话的”是指学校文化围绕“童话主题”设计,把学校构建成“世界童话博物馆”,让孩子拥有一方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童话人物精神相通,与童话人物共同成长。“未来的”是指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心怀世界,目标高远,有较大的人生格局。小学段的核心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初中段:自然的、自主的、未来的。

  “自然的”是指在开发“班级种植”课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天与地、山与水、人与人之间感知和体验一切生活与成长。同时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开展主题性课程研究,展现学生的参与和研究过程。“自主的”是指在尊重生命前提下,开放一切创造性领域,如班级管理、宿舍管理、校园功能区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权益主张。“未来的”是指学生的眼光、境界、格局,让他们敢于面向世界,做一个未来的世界公民。初中段的核心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追求生命的高价值感。

  高中段:自主的、思想的、未来的。

  “自主的”是指让学校尝试把学校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校”。“思想的”需要学校把古今中外的人类智慧、名人名言,以不同的主题形式归类,以文化墙壁、文化大道、文化展台、文化园林等形式呈现于校园,让学生与大师为伍、与大师同行、与大师对话、与大师交锋。“未来的”要引领学生超越升学的功利目标,着眼和追求一生的发展,做好人生的规划设计,成为一个能经得起各种人生考验的过硬的人。高中段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思想者。

  10. 对高效课堂文化概论的泛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谈道: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教育应该解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探索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让学习者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当下中国的教育学应该首先关注“教育解放学”,解放的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高效课堂一直在主张、维护、捍卫教师的合法利益和尊严,教师理应享受到尊崇、自由、快乐,享有发展的、自在的、完整的、幸福的生活。

  如果一种教育是以牺牲教师为代价,那这样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如果不能认识到“唯有教师的解放才能带来学生的解放,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那课改当然无法推进。

  唯有保全学生与教师作为人的人格、兴趣、权利、理想、尊严,教育才会散发着“人性”,才能让人迷恋和感动。教育不是牺牲、抢占和暴虐,不是奴役、命令和顺从,它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从生存到成长。从这重意义上来说,高效课堂文化是开放与解放的文化,是变“一潭死水”为“一池春水”的文化,是充满生命的文化。

  学校应该审视和创设学校文化,看一看学校的教室、走廊、餐厅、宿舍、校园,有没有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是否有利于师生的解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用优秀的文化去影响、浸染、滋润、陶冶、激活每一个生命。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班级、校园的主体。如果学校文化舍本逐末,不去致力于研究如何发挥和张扬学生的主体性,那这种学校文化就是没落而无生机的。遗憾的是,时下许多学校的文化恰恰是这样的。很多学校有漂亮的楼房、草坪、树木、假山、塑胶跑道、图书馆,然而体现出来的不是儿童的意志,而是校长的需要。这样的文化,没能起到“化”的作用。退一步说,即便是“化”,“化”的也不是学生。这就是专制下文化极其尴尬的呈现方式——脱离了儿童。一旦文化和儿童格格不入,投入再多,也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学校的自治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创设适合他们的文化是当务之急。教室是谁的?是学生的。学校是谁的?是学生的。走廊、操场、绿地、树木是谁的?也是学生的。既然是学生的,就要体现出他们自己的意志、格调、兴趣、价值。

  成立学生实施学校管理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校长每周任命一名学生担任执行校长,然后让他再去“组阁”。我们相信,这名“学生校长”一定会珍惜这份荣耀。学生会要把重点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上,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处理他们的“内部事务”。团委要把怀有各种天赋、个性、特长的学生集合起来,成立兴趣小组,甚至把兴趣小组升格,比如把文学社升格为“文学院”,把自然兴趣小组升格为“自然科学院”。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成立“教师俱乐部”,会跳舞的成立“舞蹈俱乐部”,会写诗的成立“诗歌俱乐部”。

  教育是为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进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要重视班级乃至学校媒体的创办,让每个班负责一周的媒体工作,相互竞争,激发出学校的“声”与“色”。此处的“声”是广播站、电视台,“色”是班级媒体,包括黑板报和班级报纸。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创作成果适时地“展览”出来,千万不可“养在深闺人未识”。

  具体到班级,它是由几十名学生和他们的教师构成的密不可分的整体。班级的权利当然要归还给学生。班主任是谁?是学生。教师做什么?是学生班主任的助理,叫助理班主任。没有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管学生靠什么?当然是靠文化。班级文化更多体现在班规上。

  班规的具体内容从哪里来?当然不能凭空杜撰,它来自于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一条条罗列出来,就有了“活动策划”。我们的原则是,活动设计越具体越好,范围越小越好,指向性越准确越好,这就是“三好”原则。这些琐碎繁杂的问题,可以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由学生讨论解决方案,让全体学生郑重签字。这就是班规,更是“班级法典”。

  违犯了“班级法典”怎么办?要“惩戒”。惩戒和惩罚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惩戒当然是善意的:惩是手段,戒才是目的。

  当然,关于文化系统,远非以上篇幅能说清,但请记住这样一句话——

  凡是一切不利于开放和解放的文化,都必须敢于坚决剔除。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对相关引证的评说
以生为本的“文化场”
高效课堂文化系统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