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所小学的教育“重建”

  (上接1版)

  渐渐地,李升勇本人成为引发、激励教师改变、成长的最大教育资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教师刘德芸在当年的民主测评中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不想有人背后说她之所以得优,是因为请校长吃过饭。面对无中生有的说法,刘德芸气极了,于是找到李升勇,告诉他有人如何在背后诋毁。

  让刘德芸不解的是,李升勇从始至终只是微笑着看她激动地比比画画,从不问那个背后议论者是谁,只是告诉她用实力证明自己不辱没优秀教师的称号就行。刘德芸后来才了解到,那位同事并不是凭空捏造,只是出于误会才这样说的。怨恨烟消云散,但校长的宽容却让她感念至今。

  刘德芸还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李升勇通知说他有个老朋友要请他们吃饭,因那人的孩子在她班上。席间,校长一改平素的矜持,再三夸她工作如何有激情、如何有责任心等。感动的刘德芸后来从别人口中得知,那位家长是校长的朋友不假,但家长请吃饭目的是为了给孩子调班。因为担心主科教师是新手,不放心。

  “听后感觉真是很尴尬。但细想之后,才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他是在默默地维护我们,怕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心啊!别无选择,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刘德芸说。

  教师张辉还记得学生小清的案例。因为父母的缘故,小清辍学,但李升勇知道后,反复叮嘱一定要设法与家长联系,让她返校续读。当时许多教师不解,“学校那么多学生想进都进不来,走了一个不正好吗?”但李升勇说:“有人想进来,不是因为没学上,而是想选择学校,小清不同,她面临的是失学。”

  这样的生命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教师。教师张凌云告诉记者:“专业上、生活中,我们被校长逼着读书,被他引领着走在课改前沿,逐渐变得有见识了,变得大气了。”

  2008年,学校搬迁,为了给学生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整整一个暑假,乐陵实验小学的教师们都没有休息。20个功能教室,20个办公室,36个教室,地面上的水泥点儿油漆点儿,他们用铲刀铲了,用钢丝球打磨,用笤帚扫,用拖把拖,一遍又一遍;1000多张桌子都是他们用双肩扛上楼的,楼道里运送,楼梯上接力,汗浸透衣服,顺着衣袖裤腿往下滴,没有一个人叫停、喊累,老弱病残没有一个请假,53岁的左校长在干,48岁的孟校长在干,刚休完产假的牛立娥在干……

  没有补贴,教师们却争先恐后地干,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乐陵实验小学的团队文化。

  课程:开创学校发展新路向

  乐陵实验小学的教学依据不是课本而是课标。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李升勇利用“星光论坛”组织课改组教师集中学习课程标准,逐字逐句地解读,使教师对课程标准了然于胸。

  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李升勇及其团队觉得,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非常好,但是具体如何落实,只有通过课程。  如何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了经典课、文学课、名曲课、名画课、科普课(科普阅读、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等课程。如何让学生具备合作意识,有了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团队设计。如何让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前置性学习、时政论坛等课程设计。

  很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误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或是学校开设的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就是校本课程。在李升勇看来,特色课程仅仅是校本课程极小的一部分。

  李升勇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质就是把国家课程意志、课程标准在学校落到实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三类课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三个体系,否则就会出现校本课程开发得越多,国家课程受冲击越大的现象。“脱离课程标准,去开发所谓的校本课程,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乐陵实验小学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综合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学校把语文学科划为三类课程:一是基础性课程,主要是知识性、积累性、基础性内容,课型有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成语课、诗文课、经典课等。二是文本性课程,主要是阅读感悟性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课型有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名画课、历史课。三是实践性课程,主要是实践活动和拓展性内容,课型有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棋艺课、体能课、规划课、礼仪课、民俗课、戏剧课等。

  在乐陵实验小学,课程设置满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不是口号,而是贴地行走的具体实践。

  据副校长路猛介绍,名曲课、名画课,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熟悉100首古今中外名曲,了解100幅古今中外名画,从内容上超越了小学音乐、美术教科书的范围;同时也有语文能力的考虑。名曲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曲子的旋律、作者,而且要体会曲子的意境,想象曲子所描绘的景象,联想生活中的相关画面,然后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同样,家政课也是根据学生将来实际生活需要设置的。让学生从穿衣、洗漱开始,学会收拾、布置房间,学会做几道家常菜,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了解一些茶道、插花等技艺方法。

  课堂:改变传统教学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课堂教学,李升勇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现代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

  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

  ……

  基于这样的观点,李升勇和他的团队用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组织化合作、栏目化教学等“模具”和流程,完成了对传统课堂结构的颠覆性重构。

  周目标导航。他们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基础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前置性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学习标准、学习方法等分项打包,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管理及指导帮助,以期达到学习的生活化、常态化、多元化,同时实现学习过程教师管理的全程化、现代化、碎片化、组织化。

  组织化合作。组织化合作就是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和家长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学习性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自己的组织名称,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另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

  栏目化教学(课堂展示)。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后,便是课堂的展示。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用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化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几个栏目:

  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检测朗读情况,训练能力。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人生。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分析、感悟能力。第四关:得知得智,拓展人生。旨在让学生读中感悟,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第五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

  李升勇认为,这样的课堂,在结构上打破时空限制,传统课堂教学仅是其课堂结构的一部分。生活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的生活就是课堂。课堂的性质、结构、目标都变了。

  教材:从教科书走向文本+生活

  一说到教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科书,这是一种误解。在李升勇看来,教材的本意是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来使用的全部材料,包括现实生活内容和文本生活内容两大部分。

  所以,李升勇的教材观是:教材=文本+生活。文本,即文明成果的载体。教科书只是文本的一小部分。

  学校将语文教材向其他学科延伸,向社会、向学生生活延伸,把教材分为文字版、电子版和生活版三种形式。文字版教材包含生字、成语、名言警句、文本阅读、美文背诵、经典诗词等内容。其中,文本阅读是日常教学的主要教材,其内容为学校自编,一部分选自全国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另一部分选自各种图书报刊中的精美时文。各年级篇数都远远超出了国家审定的教材篇数。

  在李升勇看来,教材根本不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是固化的生活(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总和。“想想当年孔子的教学,有什么固定的教材?想想当年的王阳明的教学,有什么固定的教材?天地万物,人生万象,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教材,更多时候是即兴而言,即兴而答,却成了千古教育的绝唱。孔子周游列国14年间,连教室几乎都没有,但是,他依然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责任。他在那些流动的教室里,除了‘五经六艺’教材之外,更多将与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当下问题当成了教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正襟危坐于课堂之上,而对课本内容之外一无所学的教育。”

  六大改革,不仅开阔了教师们的心胸和视野,打开了他们的人生格局,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海拔,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学校开阔了我的视野,引领我从课本走向了生活,使我认识了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学生刘睿晨说。

  而这正是很多学生的看法,也是李升勇的目的所在。在这位痴迷教育一辈子的老教师看来,教育应实现“四个回归”,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学校能给予生命个体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教育回归于儿童: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把课堂定位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荣耀,交流自豪,体验成长,收获自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深度培训,重在“道”的突破
一所小学的教育“重建”
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