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学生王羲之
□ 项恩炜

  王羲之是我的学生,我是他的语文老师。此王羲之,显然不是彼王羲之。他的名字确实引人注目,如同他在教室中的存在一样。

  因为上课的时候随意跑动,老师经过时总想绊上一脚,任课老师开始凶他了……

  因为下课之后老是“调戏”保安,对着保安做各种动作,委屈的保安终于到班主任那儿告状了……

  因为各种传说到处飘荡,大家对“王羲之”的好感转而变成了厌恶。

  我和王羲之的接触主要在语文课上。上课时,他常常跷着腿,自言自语,东张西望,但是只要你和他四目对视,他就会知趣地做个道歉的姿势,开始乖一会儿……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让我觉得讨厌——哪个孩子不是这样呢?甚至有的时候,我倒觉得他很可爱。

  记得有一次造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在弄清原意后,我要求大家造句。结果,在所有四平八稳的句子中,王羲之的句子让大家记忆犹新:X和Y(本班学生的名字)在果园里打架,X抓了一个桃子当手榴弹投向Y,Y马上也报复着扔了一个李子回去……

  刹那间,教室里的空气被“引爆”了。孩子们哇哇大叫着,有的笑得捂着肚子还想拍桌子,有的冷笑着说这个句子太烂了,有的受了启发大声重复着自己的“发明”……

  一片忙乱后,我总结说:“这样的创意造句完全可以。王羲之的句子有点味道,思路不错,但还需要加工。”接着,其他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打开了,好句子层出不穷。记得有个学生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句子联合在一起,编了一个广州本田老总的奋斗故事,成就了那天的高潮。然而,当所有的同学为了那些精彩的语言兴奋的时候,大家似乎忘记了王羲之的贡献。

  我很奇怪,我见到的王羲之是大家口耳相传的那个人吗?之后的日子,我特别留意他。结果发现,大家说的都是真的。但是有一次,我见他在班里大声说笑时略带迟疑的眼神,我知道,其实他很在意。但是他无能为力。之前的错误、大家的评价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抗拒的魔咒,让他无法打破。由于没有新的舞台,他越努力,就越是加重大家对此的印象。

  那为什么我没有觉得他讨厌呢?我甚至还对王羲之很有好感,觉得这个孩子很负责呢。我仔细回忆了一下:

  语文课上,王羲之的活跃表现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让我很欣赏的,是他的作业!每次作业表扬名单中都有他的名字。对待作业,王羲之可谓一丝不苟。在有人不交作业的时候他能交,在有人草草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却如此卖力。这就是我对他好感的最初来源。

  一天,我把前一周的文言文翻译的作业拿了出来,刻意不看姓名的情况下,把我认为做的认真的几本挑了出来。有一个人不仅按要求完成了,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圈划,写了自己的体会。他就是——王羲之!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对这次的作业照例做了点评。不过表扬的方式做了改变。我把做得好的本子全部放在了一堆,逐一打开让大家看。我一边介绍一边表扬,终于,到了最后一本。

  我问大家,前面所有被表扬的本子有什么共性?学生七嘴八舌:认真、负责、字好、有修养……我说:“对,但是大家忘记了一个事实,前面所有被表扬的本子都是女生的,难道我们没有认真的男生吗?”

  男生们埋下了头。气氛尴尬极了,终于有个男生小声说:“不是还有一本吗?”

  “好,还有一本,我们来看看。”我打开了最后一本。大家一看字迹,就知道是男生,好奇和兴奋都产生了。我指着本子说:“这位同学显然是位男生,他是不是漏做作业了?——没有!”我指着他的字词积累:“你们看,他除了文章翻译,还有字词积累,而且写了这么多,这样的男生,认不认真?”“认真!”男生们开始更加兴奋了。“你们看,这位同学不但有文章翻译,字词积累,他还有全班同学都没有的一样宝贝:文章点评。虽然话不多,但是坚持写了。你们看,这样的学生上不上进?”“上进!”原本有优越感的女生也更加震撼了。

  “好,我们来看看这位认真的男生究竟是谁?”

  我请前面一位女生来揭晓。在翻到封面的瞬间,显然那位女生震惊了,呆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了。

  “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

  “王——羲——之!”

  整个班级都呆了,只剩下王羲之还兴致勃勃。就在窒息的两秒钟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了,我知道,这是大家由衷的掌声。刚才手舞足蹈的王羲之,此时反倒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了……

  这是上个学期的事情。现在想来,还宛如发生在眼前。

  这个学期,王羲之变了。以前头发紧贴头皮的他开始留头发了,也开始静心读书了,课堂上发言更有效了。我每次改到他的作业,都忍不住鼓励一句:坚持下去,终有所成!

  收获来得如此之快,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我的学生王羲之
新手给新手的建议
珍惜羞愧
《教师成长周刊》
又是一年毕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