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1个村小刚完成合并,新教学楼启用不到一年,面对村小撤并后的“典型症候群”,乡村中心校如何在生存中求发展?如何才能把它办成既有农村本色、又有城市品质的学校?杨聪伟带着大家对他的质疑,怀揣梦想,成为这所学校的“掌门人”。
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未来
□ 杨聪伟

  杨聪伟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吴家小学校长、书记,西南大学研究生结业。主研的课题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发表文章10余篇。以“寻小开始……”为校训,以“让每一个人成为独特而幸福的自己”为理念,带领团队致力于“乡村教育本质、城市教育品质”的学校文化建设。

  我生长在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深知乡村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意义和作用。2004年,我刚到吴家小学任校长时,新教学楼启用不到一年,11个村小刚合并完毕,“融入”是当时大家共同的状态。更让我不安的是,在这所学校,一些教师更多关注分数和成绩,把教育目的定位在学生生命成长的甚少,还有些教师到了中心校就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岸”了。这种村小撤并后的“典型症候群”,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了。提升教师素质,追求孩子的生命质量,让所有入读的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办教育的初衷。

  在等待与发现中挖掘学校核心文化

  为什么学校里一些美好的想法难以推进?究其本质是文化的缺乏,主要是缺乏一种核心的、积极向上的文化。2006年,通过网络,我接触到“生本教育”理念。大量阅读相关文章与书籍时,我清醒地意识到:学校要有突破,必须让老师潜下身去,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研究课堂。只有把学生的成长放到第一位,教师的心才收得回来,聚得起来。以课堂为突破口,让“生本教育”成为学校核心文化的思路越发清晰。

  “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从2006年到2008年,我在大量的先行阅读、深入思考、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行政会、教师会、教研活动,有意无意地宣传“生本教育”,或讲案例,或谈理论。但我始终没有说要做,我只是描绘、呈现,让大家感知到,生本课堂很美好,“生本教育”很精彩——我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2008年秋,学校一下分来6名新教师,我为他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迎新会,讲解“生本教育”,传递“正能量”。这些教师后来成了学校“生本团队”的核心力量,加上原有的部分优秀教师,组成了学校所谓的“教育变革十三勇士”。经过酝酿和准备,2009年秋,以课堂变革为核心的“生本教育”正式启动。我知道变革之路漫长,步子必须缓慢,所以变革的基调是“小步走”。我与同事们一道研究、思考,从细小的环节入手,研究一个个具体问题。“小组建设,是同质建构好还是异质建构好?”“小组成员怎样搭配更有效?”“怎样发挥孩子的作用?”“怎样进行小组评价?”……在这样一步步艰难而缓慢的摸索与前行中,教师观念得到了转变,小组建设日趋成熟,师生关系日渐融洽;经过前置作业设计、导学案设计、前置研究设计的艰难探索,逐渐形成了“四环节生本课堂基本框架”。

  2010年,区教体局启动特色学校建设,我们借机深挖“生本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请专家看学校,进课堂,发现、诊断、梳理和提炼。经过多次切磋和交流,我渐渐明确了办学思路: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寻小开始……”为导向,以“让每一个人成为独特而幸福的自己”为目标,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和谐家园、幸福学园、生命乐园”,与“生本教育”一起,构成学校“生本三园文化”内核。无论是外显还是内隐,我们都尽可能交给师生去实施和创造:教学楼的横梁、立柱,包括功能室,那几百条名言、警句、故事,都来自师生智慧——英语教师负责翻译成英文,美术教师负责设计、制作,再请工人张贴上去。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这样的过程,注定缓慢,但我们一直未曾停歇:文化石、种植园、少年宫、留守儿童中心、吴家小学咏叹长调、生本教育赋、爱的书库、阅读吧、明师工作室、塑胶运动场……像乳燕衔巢一般,我们在慢慢地行动;像精卫填海一般,我们在慢慢地积淀。在这样的推进过程中,学校面貌和师生精神大有变化。

  让学生动起来深入,更要持久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生命需要唤醒、启迪、激扬,我们践行的“生本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探寻科学方法,小心翼翼地从每件小事、每个细节开始,去关爱、尊重每个幼小的生命,开启智慧,润泽生命,让他们以强健的身心,扬起理想的风帆,向着人生的目标起航。

  我们要让毕业的学生回忆自己的学校生活时,印象最深的是活动,而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或训导。按我的理解,“生本教育”需要生动,生动就是要让学生去动。2010年,学校在全市率先建起少年宫,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快乐出发,我们以“三苑一部”(菩提文学苑、菩提科学苑、菩提艺术苑、菩提俱乐部)统筹课程,通过专业教师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其他教师挖掘本土特色项目课程,借助市少年宫专业教师的引领,市内各院校和企业志愿者的参与,开辟出德育教育馆、影视厅、读书吧、广播电视站等33个活动场所,开设了国画、书法等26门活动课程,并组建了不同类别的43个活动课程班,或歌唱,或舞蹈,或书画,或体育……定时、定点、定级、定内容、定师资、定活动,做到常规化、全员化、全面化开展。

  让学生动起来,要做得深入、持久、有活力,更难。我们一直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师生一起长跑,一起做操。此外,每个年级段都有特色活动:低年级的游戏,三四年级的绳操,五六年级的球操,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舒展。因为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吃午餐,为让他们的饭后时光更精彩,我与老师们商议,组织起“午间闲暇好时光”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视收看《猫和老鼠》、《相声小品集》、《憨豆先生》等精彩视频,以及他们自己录播的节目;可以通过广播收听故事;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完成作业;当然,还可以趴在桌上睡午觉。其间,老师们一直陪伴着孩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阅读活动,让孩子的生命在静态中得到激扬。通过阅读示范课、研讨课,读书手抄报、班级阅读展示、亲子阅读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养,也促进教师的成长。

  我喜欢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命状态。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或悬腕提肘写书法,或穿针引线学刺绣,或芊芊玉手弹古筝,或屏息凝神下象棋,或有模有样地泡茶、倒茶!在活动场地上,那些几乎失传的乡村游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冲城、打沙包、跳格子、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静的孩子静着,动的孩子动着,或全神贯注,或倾情投入,他们沉浸在各自的活动中,彰显着不同的生命样态。

  这时候,我总是沉醉其间,流连,驻足,叹服。

  组建“明师”团队把发展舞台交给教师

  一个人要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意愿——基于醒悟,基于生命的自觉。2013年1月,学校“明师工作室”成立。与大家习惯的“名师”不同,我们认为好教师应该是明亮之师、明日之师、明白之师、明智之师、明理之师、明睿之师。通过老师们自愿报名,演讲交流,学校最终确定了11人入选。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心病,通过这样的“非行政组织”,将一些愿意向上、渴望成长的老师聚集起来,让他们更有机会和条件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明师工作室”民主选出负责人,从成立到活动,从成长到分享,我一直主动融入其中,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学校将一间近80平方的房间作为活动场所,在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室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以每一学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根据每个老师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发展规划。每周一下午专门有一节课作为固定活动时间,将活动的舞台充分交给展示的老师,在读书交流、电影分享、美文赏析、课例分析、外出活动等不同形式中,锻炼教师们的能力,展示教师课堂外的个人魅力。经过每学期1—2次的分享及与区域内外“名师工作室”的交流,我看到了工作室每个成员的变化:由拘谨变得大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变得多元。

  肖万英老师参加工作10多年来,兢兢业业,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始终没有找到感觉。进入“明师工作室”后,她与大家一起观看电影,一起读书,积极参与活动,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教育经验。肖老师变得开朗、自信、乐观了,这种变化缘自她的内心,缘自文化。从2012年开始,她连续担任班主任,经过她的努力,弱差班变优,优秀班更优。她说她是幸福的,并且爱上了“明师工作室”。以前认为学生考到高分就是实现了价值的她,现在才真正明白:“作为教师,为了孩子,我们要勇于改变自己,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注重呼唤梦想和志向,让我们的教育,真真切切地给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在别人眼里,农村学校是非常薄弱的。而在我看来,办一所既有农村学校本色、又有城市品质的学校,是乡村教育可以做到并有美好出路的。我们正一路前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未来
新视野
当老师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