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风的“微对话”
□ 丁 洁

  一天,我正在上语文课,窗外忽然刮起了大风,一阵紧过一阵,一个劲地直往教室里钻,玻璃也跟着窸窸窣窣作响。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被破坏,每一阵风吹过,总有几个学生抬头望望窗外。忽然,一阵狂风呼啸而来,“啪”的一声吹开了教室的门。学生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教室的门上。

  我知道,如果继续讲课,学生也没兴趣听了,不妨换个方式吧。

  “同学们,你们刚才听见了什么?”我轻声地发问。

  “风声,鬼哭狼嚎似的。”他们用厌恶的口气抱怨道。

  “谁能描绘得更形象一点?”我微笑着追问。

  “风婆婆生气了,在发脾气呢!”学生率性地说。

  “任性的风孩子在耍小性子!”可爱的小女生说道。

  “风不想被忽略,用呐喊引起我们的关注。”

  ……

  学生们纷纷说着,想象力非常丰富,语言也极富个性,我用期盼的眼神鼓励他们继续思考。这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小声地说道:“老师,我听到了风在歌唱、在诉说。”

  我肯定了她的回答,继续引导:“是啊,风也会歌唱,也有自己的情绪。春天,它在姹紫嫣红中唱着希望之歌;夏天,它在炎炎烈日下唱着奋斗之歌;秋天,它在硕果累累中唱着奉献之歌;冬天,它在漫天雪花中唱着生命之歌。那么,从风的歌声中,你们听到了什么?”

  “聆听风声,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抗争,有一种决不妥协的坚定。”

  “细听风声,我仿佛听见了阿炳的《二泉映月》,那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在诉说。”

  “透过风声,我仿佛听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是风在告诉我们:面对困境绝不能退缩!”

  ……

  学生的思维渐入佳境,很诗意,也很开阔。尽管窗外仍然狂风大作,教室里却暖意盎然,心与心之间,因对话与碰撞渐渐产生了共鸣。原来,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一阵风竟然带给学生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刚才描述风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踊跃发言。我顺势将他们引回课堂学习,让他们对照课文,重新思考自己刚才总结的内容。我发现,虽然窗外仍然狂风大作,但走神的学生几乎没有了,他们专注地阅读、思考着。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醒了沉闷的语文课堂,也吹动着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也算语文课?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渗透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追求一种不确定性,其中思想与生命的气息使课堂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魅力,使课堂成了一个思维激荡与灵感勃发的“场”。

  当然,这节课与精雕细琢的公开课相比,还是显得很粗糙。比如,学生的发言比较稚嫩,思辨能力有待提高,阅读视野也还不够广泛;我的引导、点拨、升华也显得有些生硬,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种真实,造就了课堂的另一种精彩。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城市汉江中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关于风的“微对话”
好语言应该什么样
在好课中转身
人物志
让课堂少一些“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