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量释放教研持久力
□ 王必闩

  教而不研则竭,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只有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释放出持久的能量。如今,这种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研人所认知并践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科教研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那么,如何确保学科教研活动始终朝着有效、实效甚至高效的方向发展?我觉得有以下6个要素不能忽视。

  主题要突出。主题既是思路,也是方向。倘若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学科教研活动必须要有鲜明的主题,无主题的活动就如同大海上漫无目的行驶的轮船。组织者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必须弄清楚本次活动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结构问题,或是教学方法问题,抑或是几种课型的模式问题等。只有主题突出,行动才会有力。这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最基本前提。

  目标要明确。作为学科教研员或组织者,在每一次活动之前,必须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本次活动,我想把与会教师带到哪里去?怎么带他们去?为什么要带他们去?如何知道他们是否已经到了?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行动起来才会越有力、越有效。学科教研活动更是如此,倘若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活动而活动,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内容要精选。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和经历,比较重要的事情很多,但短期内又难以完成。此时,首要的任务是要权衡比较,分清轻重缓急,把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率先完成。同样,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必须对活动内容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并非越多越好,有的放矢、认真筛选,如此才能产生预期效果。

  形式要多样。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影响着效果。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比如“同课异构”,一名或几名专家点评,组织者进行简单小结便结束,与会教师基本上只是应付参加,被动地听而无需思考发言。暂且不说效果,单就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就不利于内容的有效呈现和目标的最终达成。其实,目前比较理想的教研活动形式是,共同围绕某一主题或某节课,分组交流研讨,然后大组汇报分享。只有全员参与,方可集思广益。当然还可根据需要,通过QQ、邮箱、微信等形式在线研讨。

  对象要具体。对象越具体,目标越容易实现。即便同一个学科的教研活动,也要分清对象,仔细斟酌。比如本次活动主要是面向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是教研组长参加,还是备课组长参加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人。那种不分种类、不加区别,所有人都参加,期望一步到位、全体受益的教研活动,常常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根据具体对象量身打造,才会目的性强,实效性大。

  反思要跟进。有人说,真正的教研是从某项活动结束之后才正式开始的,此话不无道理。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与会教师在听完一节课或专家讲座之后,活动便也随之结束,没有任何后续跟进与自我反思,这样的活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要想使教研活动产生更加深远、持久的影响力,组织者必须对反思环节跟进到位。活动仅仅是一次交流研讨的机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基于此,必须引导与会教师围绕某一主题或项目进行自我反思,并在规定的时间上交文稿,再进行一次集中探讨分享,优秀的文稿可向相关媒体推荐发表。如此形成良性的教研互动氛围,势必会产生持久效应,使学科教研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指导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有力抓手与动力。

  诚然,影响和制约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还有许多,但我的本意认为,作为组织者、作为学科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必须想而又想,慎而又慎,细而又细,尽最大的可能使活动释放持久的活力,唯如此,教与研才会真正演奏出美妙和谐的动人乐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让课程服务生命
尽量释放教研持久力
一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