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文课的“内涵价值”
□ 丁道勇

  常见的小学阅读课,教师会在第一课时讲解字词句段,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整体阅读。通过精读课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课文题目是《小镇的早晨》。教师向学生讲解,文章主体包括3个部分,分别是“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最终的结论是,“这个小镇是美好的,正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是这么一篇文章,我在听完课以后,感觉很不是滋味。我问任课教师:猜一猜,这篇文章写于哪个年代?他摇了摇头。我说,我猜这是几十年前的文章。文章一开始说小镇是精致的、美好的,可是很快转向,开始描述小镇上居民的生活:“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不暇接。”在今天的学生眼中,这些是美好生活的标志吗?恐怕未必。从物资匮乏年代过来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个自由交易的市场,市场上有充足的供应,这就让人非常满意了。可是,今天在赞美一个地方时,谁还会写市场里的这些细节呢?这不是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吗?此外,这篇文章在结尾处说,这个小镇在变化、在前进,原因是镇上建立了“丝织厂、服装厂”,人们终于不用过那种传统的营生,而是可以到工厂上班了。同样,现在还会这么看吗?恐怕也不会。我们很难想象,今天有谁会主张在同里、周庄这样的江南小镇建立高污染型企业。但是,在过去,如果想衡量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先数一数那里有多少电线杆、多少大烟囱。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理想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个教学问题出现了:这一代的学生如何学习上一代的文章?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把时代背景穿插进去。如果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时,不考虑时代背景,一味地让学生体会小镇的美好,他们是不是会感到困惑?

  最近公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文”。语文应用非常重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应用”呢?

  语文学科与中小学的其他学科都不同,差异就在于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美国教育家杜威把价值分为“工具价值”与“内涵价值”,“工具价值”是指某物因为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而变得有价值;“内涵价值”是指某物本身有价值,且只有该物有这种价值。以食物为例,饥饿年代的人们,吃饭时可以不管不顾,吃饱就好,这里的“食物”更被看重其“工具价值”。今天的人们,对待吃要讲究得多,要求色香味俱全,还要在吃饭时享受美食之乐,这里的食物就更被看重其“内涵价值”。同样,用这两个概念工具来判断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认为,语文学科除了“工具价值”,更重要的还是“内涵价值”。人们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够读得懂书籍、报刊、文件,之后的任务,就是通过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并理解这个世界。这种“内涵价值”应该落实在什么地方呢?每一天、每一节的语文阅读课,就是最好的时机。课本上描述的那些世界,往往不是学生的世界,甚至不是当代人的世界,阅读课就是要带着学生去阅读别人的故事,去理解别人的世界。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的世界,这种阅读课就体现了语文课的“内涵价值”,也是别的学科所不具备的。

  可以看出,语文应用不在语文课堂之外,恰恰在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在强调“应用”时,不要转化为强调语文的“工具价值”,而应该更强调语文学科独特的“内涵价值”。此外,我们还应该思考,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什么?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如何体现?体现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算不算是“语文应用”?如果不想清楚这些问题,恐怕对“语文应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语文教学回归“语用”
专家点评
链 接
征 稿
语文课的“内涵价值”
课堂需要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