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堂需要感性认知
□ 朱彤彤

  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课“美丽的生命”时,我按照计划,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再回到教室,让他们汇报自己看到了哪些生命。

  “老师,他的铅笔盒里有只蚂蚁!”忽然一个声音高喊着。我顺着声音走过去,看到两个学生正在争执。“老师,是他刚才在花圃里捉的。”“不是的,是它自己爬进来的。”再看看那只米粒大小的黑蚂蚁,在铅笔盒里局促不安地爬来爬去。

  我心中一动:这节课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进而引导他们关爱生命,我何不利用一下这只蚂蚁?我问道:“对这只蚂蚁,你有什么看法?”学生看我没有责备他,原本不安的眼神中忽然闪出一丝狡黠:“我看到它爬来爬去,就想到它也是生命。”“是啊,你很会观察。许多同学都在观察植物,你却找到了小动物。动物与植物都是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地球才会如此美丽。”

  这时,我拿出之前准备好的作家韩美林的文章《孰爱》,给学生读了起来:“一个夏夜,大家围坐在稻场上聊天,忽然,吴工程师抓起屁股底下那条板凳向着前方‘冲刺’,原来是只小刺猬。‘它的声音像孩子哭,我从小就知道。’说着,他拿凳子腿压住了刺猬的后腿,坐在上面转着碾,碾了左腿碾右腿……”听着听着,学生都沉默了。我继续念道:“第二天下午,我上山路过草丛,隐隐听到昨晚‘孩子’的哭声,同时还伴有咕、咕的声音。我朝小路六七米的地方看去,心里咯噔了一大下——那只受伤的刺猬竟然拖着两条烂腿上了山,有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围在‘妈妈’身边……”

  故事讲完了,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那个吴工程师太残忍了!”“小刺猬太可怜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我们不能欺负小动物。”……

  “是啊,动物、植物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看到时机成熟,我适时引导,“植物有花开花落,动物有喜怒哀乐。大家猜猜,铅笔盒里的这只小蚂蚁,现在在想什么呢?”

  “这儿不是我的家,我想走。”“我想妈妈了。”“让我走吧。”……讨论还没有结束,之前捉蚂蚁的学生站了起来,惭愧地说:“你们不要再说了,我想把小蚂蚁放回花圃。”

  3秒钟的沉默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植物”的教育,因为意外而精彩。

  我想,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抓住随机生成的内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挖掘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故事,学生也会得出“应该保护动物与植物”的结论,但那是理性的思考,是套路式的感受,是道德教育的重复,而不是感性的认识,更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学期结束时,我发给学生一份调查,内容是“你最喜哪节课,为什么”。结果,选择“美丽的生命”一课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一。在学期结束时还对开学第一课记忆犹新,这也更坚定了我的教学想法:及时丰富、充实课堂内容,增进课堂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与亲近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芜湖市棠桥小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语文教学回归“语用”
专家点评
链 接
征 稿
语文课的“内涵价值”
课堂需要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