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课程图纸·十大高中校本课程候选案例
让阅读共振起来
□ 张传松

  单篇阅读犹如羽毛划过水面,在知识的汪洋荡起轻微涟漪便归于平静。如何让阅读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为此,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开设了“1+x”共振阅读课程,让学生在深化必修课文认知的同时,拓宽视野,建构更加全面完整的思想体系。

  课程缘起

  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教本入手的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许多学生只读教材。

  就高中语文而言,人教版5本必修课本上总共60篇文章,翻来倒去,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同时,学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为学生列出一系列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完相应的书,但由于缺乏时间保障、目标导向、评估机制等,这种粗放式阅读往往收效甚微;此外,我国缺乏小学、初中、高中分级阅读设计,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早已被高考冲淡。

  虽然如今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办得风生水起,但大多止步于小学阶段。阅读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有可能输在转折点上。

  课程性质

  建构性。在共振阅读组合的文本群中,学生自主阅读、体悟;在集群文学形象的感染、熏陶中,学生自我建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开放性。共振阅读的篇目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师生发现更贴切的篇目会随时替换,从而实现共振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性。打破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分离的壁垒,以同质、同向、同类为原则,将课内外文本有机统一,为共振阅读提供条件。

  互动性。共振阅读不是个人单向阅读,而是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多边互动的阅读,在这种阅读场中共享阅读成果,分享快乐。

  探究性。共振阅读不是松散的消遣式阅读,而是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对文本群的价值进行深度探究。

  课程目标

  通过共振阅读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

  通过长期大量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境界。

  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缜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今中外的作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扩大阅读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程内涵

  共振阅读以课内文本为依据,并向课外阅读有机延伸。课内单篇阅读犹如一片羽毛划过水面,只能轻轻地荡起小小涟漪,旋即归于平静;如果加上相关作品的连类阅读,就会发生共振,产生共鸣,其阅读效能的合力远大于分力。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本,每本4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其中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以精读课文或某些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为支点,按照选定的拓展点、探究点组编同质、同向、同类的若干作品,开展共振阅读。一课一组编,短篇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整本书阅读则提供书目,以便查阅。每学期结束后,形成一册《共振阅读》读本,读本有其独特的体例:第一版块是课文引领、教师精讲,第二版块是中心话题、聚合文本,第三版块是共振篇目、共读共赏,第四版块是检验阅读、成果展示。

  共振阅读的数学表达式为:1+x。“1”是课本中的某一篇文章,“x”即若干篇课外文本,既可以是若干单篇文章,也可以是整本书籍,甚至是影视剧。“x”是“1”的发散,“1”是“x”的聚合,“1”与“x”在教师提出的中心话题下发生紧密联系。

  在连类阅读中,或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或对某种思维能力进行反复训练,或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熟练迁移,或对某个价值观进行不断强化。总之,发挥“1”与“x”的最大合力,挖掘“1”的最大值,拓宽“x”的最大面,提高学生素养。

  课程示例

  例1 《归去来兮辞》共振阅读

  “1”:《归去来兮辞》

  “x”:《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晋书·隐逸传》、《桃花源记》、《皇帝的新装》、《瓦尔登湖》、《伊利亚特》、《奥德赛》。

  “1+x”共6篇文章、3本书,要实现共振阅读,要求教师对“1”提炼出核心话题,对“x”提炼出中心话题。

  共振阅读容量大,要有时间保障,就要做到“少教多读”。每学期的必修课文约用1个月时间教完,剩余时间用来阅读课外书。

  “少教”并不是走马观花简单教,而是对“1”以少胜多简约教,围绕核心话题探究文本,打造高效课堂。如《归去来兮辞》围绕“出发与回归”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学生既深刻认识了文本内容,同时又形成了阅读“x”的支点。

  “多读”即针对“x”的篇目,不是随意组合、随意阅读,而是围绕中心话题遴选篇目,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研究性阅读,使共振阅读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张力。如《归去来兮辞》共振阅读的中心话题是“回归的价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既可以将“1+x”的篇目读得饶有兴趣,又能够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作深度思考。

  例2 《诗经·氓》共振阅读

  “1”:《诗经·氓》

  “x”:《伤逝》、《爱的奉献》、《麦琪的礼物》、《三个火枪手》。

  《诗经·氓》的核心话题是“爱情的悲剧”。教读后,许多学生在随笔中极力渲染爱的背叛,表现出对爱情的恐惧。这是不成熟的爱情观,是对爱的偏见,应当及时纠正。于是,围绕中心话题“忠诚与背叛”组编共振阅读的篇目。通过阅读、感悟、交流,大家的共同体验是“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这是在文学作品的集群中、文学形象的群像中,浸润生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例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次共振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文本的价值,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价值。因此,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安排了两次共振,一次是针对其伏笔的艺术,一次是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x”:《水浒传》、《红楼梦》。

  作品聚合的中心话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共振的目的是充分、反复体会“伏笔”的艺术。

  例3-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次共振阅读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x”:《我有一个梦想》、《曼德拉传》、电影《甘地传》。

  为什么两次共振的篇目不同?因为这一次共振是为了培养学生用现代观点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所以这次的共振中心话题是“抗争与法治的统一”。学生在比较、整体阅读中明白,拳头不是现代文明社会解决矛盾、纠纷的正确途径。

  课程实施保障

  制度保障。编制学校共振阅读计划;制定书香班级授牌规则;制定读书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把每年四月设立为读书月。

  话题保障。共振阅读成功的关键是核心话题和中心话题的质量,需要发挥团队集体智慧,确保“两个话题”的合理性、科学性。

  时间保障。第一,每学期按5个月计算,切分为一个月教完“1”,四个月渗透“x”;第二,把节假日、寒暑假依时排序,制定明确的阅读分步推进计划。

  图书保障。鼓励师生捐赠部分个人藏书,在每个班级开设读书角;学校图书室不断更新、补充藏书;开办课间图书交流超市,互换图书,实现共享;建立微信书友圈,寻求稀缺书籍。

  丰富形式。为推动阅读进程,检验阅读效果,采用多种形式促进阅读。其中包括: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拿出5-10分钟,随机选择学生就共振阅读文章中的人物、情节、细节等进行介绍和点评,目的是掌握阅读进度,检测是否真实阅读;作品研讨会,在一次共振阅读的所有篇目读完后,召开作品研讨会,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成就、主题思想以及中心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成果展示,作品研讨会后,要求学生对选点研究的小课题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或绘制出手抄报,或在校报《芳草地》上发表,或集结成册,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阅读的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让阅读共振起来
好教育“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