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革指向儿童核心素养

(上接1版)

  在窦桂梅的办公室,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写给她的小贺卡,自制的各种小玩意儿。毫无疑问,孩子也站在校长办公室的正中央。

  让记者更为惊异的是,这位“功成名就”的著名校长现在依然上课。

  “我怕当校长时间久了,自己就‘坚硬’了,不了解孩子了。”这是窦桂梅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做一个永远站在课堂上的校长”。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校长上课的“示范作用”,清华附小的课程整合之路才走得“高大上”又“接地气”。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对于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感到困惑。为此,窦桂梅上了一节引领课《皇帝的新装》。

  这节课,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在夯实语文的字词训练、情景朗读基础上,整合了英语、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儿童的心里发酵,动态生成“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智慧。

  窦桂梅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每一位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视角”,教师们在课程整合中的感受,很难一句话说清。

  “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战。”英语教师黄耀华说,相比于以前,她现在要做的事情更多、更细了。“不断筛选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确实很难,但很有成就感。”这位从教十几年的中年教师甚至这样说,“任何一本教材都是过时的,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现在进行时,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

  汤卫红是去年8月才调来学校的数学特级教师,自言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前我们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这种问题是成人视角下的问题,要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占位,俯下身去了解孩子,彻底转变观念。”

  “1+X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兰更是这种“转变”的代言人,她曾经一度觉得自己怎么跑都跟不上学校前进的步伐。“怎么整合,怎么上课,课堂与课程如何平衡,那时真是一团乱麻,感觉都快撑不下去了。”

  但几年的磨砺下来,胡兰不仅成为学校的课程专家,还经常代表学校向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介绍经验。“学习是最好的保养。”她笑吟吟地说。

  “课程整合”改变的不是一位或者几位教师,而是整个团队。

  “每一个团队都有差异性,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最好。”王玲湘说,但她用绘本《犟龟》的一句话来鼓励年轻教师们:“只要上路,总会遇上隆重的庆典。”

  的确如此,年轻教师们的成长速度可以用火箭飞天来形容,李春虹毕业不过4年,已经带起了一个小团队。沈美从不自信的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也不过用了几年时间。

  让窦桂梅特别欣慰的是,这些年轻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日新月异,同时也在科研、德育等诸多方面如鱼得水。

  当教师眼中有学科,她看到的只是知识;当教师眼中有儿童,她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这样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教师怎么会不强大?

  “让教师去做,去尝试,我们相信团队有力量。”王玲湘说。

  2014年9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清华附小以团队的名义获得的最重要的奖项,它属于窦桂梅,也属于她所在的这个“最刻苦”、“最创新”的团队。

  “这是我见过最卓越的‘学习共同体’!”来校参观后的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这样说。

  从“正中央”的孩子到“正中央”的家长

  为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整合

  一所学校的改变,学生最有发言权。

  “科技嘉年华快要到了,我好期待,我还要做一个讲解员呢。”四(3)班学生屠镜睿说。

  “11月是数学与科技节,我学会了解九连环,能在10分钟内拆掉九连环。”三(7)班学生李泊宁说。

  阳光小导游、小小金融师、懂法小公民、微电影制作、DI头脑风暴、篮球、轮滑、跆拳道、软笔书法、竹笛……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孩子们如何不喜欢?

  提起学校的办学理念,孩子们一口一个“健康、阳光、乐学”,如数家珍。

  这些词语不仅是孩子口中的热词,也是家长口中的高频词。

  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家长,听到的都是“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这类话语。看得出来,家长高度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

  原因很简单,正如学生许馨元的妈妈所说:“学校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着想的”。

  2014年,许馨元转学来到清华附小,为了让她尽快适应环境,学校特别安排许馨元成为“水木秀场”的第一个讲座者。那一天的盛况许妈妈至今都记得:“台下掌声雷动,闺女可激动了。”

  更让许妈妈惊喜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与以前是天壤之别,有时她想帮忙做点事时,许馨元都会说:“你帮我,是阻碍我成长。”

  “孩子的荣誉感,有时让大人都自愧不如。”孙悦心的妈妈心疼地告诉记者,去年的戏剧节,尽管高烧到39度,但孩子坚持要来,因为“那是我们班的戏剧,人人都有角色,一个也不能少”。

  “那一刻,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这是孩子成长的舞台,她就站在舞台的正中央。”孙悦心的妈妈说。

  纸面上的核心素养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也点燃了家长们对教育的热情。

  学生家长于永超是一所著名律所的合伙人,也是学校家委会的副主席。

  “在我心里,学校的事是第一位的。”这位家长告诉记者:“3年来我几乎亲历了学校所有的重大活动。一次次走进学校,亲眼看到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并见证孩子们的一个个惊艳成长,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来到学校,自然而然地把爸爸妈妈融入学校教育的样态当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此无缝连接。而对于于永超个人来说,感觉自己也站在了学校的正中央,在每一次走近校园的过程中,他都有对教育的新认识,对孩子的新发现,对人生的新感悟。

  “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要走向社会、成为他(她)自己。孩子未来走多远,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是什么。”这是窦桂梅经常向家长说的一句话。

  今天,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曾经,窦桂梅为这个问题而焦虑。

  但现在,她找到了答案:“教育要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增进‘人的本质力量’,要为儿童发展核心素养而整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图片新闻
变革指向儿童核心素养
成为名校长,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