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处,应不应该有掌声
□ 卢望军

  在一次论坛上,听特级教师周益民给三年级的孩子上公开课《夸父逐日》。

  专家评课环节相当精彩,甚至激烈。主持人俯下身子对话学生,与会教师犀利提问,授课老师沉着应答,两位教授深刻点评——而这,几乎全部由这堂课上一个男生的三次回答引起。

  让我们先还原课堂现场:

  第一次:

  周益民:现在问题来了,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呢?同学们来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学生:因为他觉得很好奇。

  学生:他想跟太阳做个朋友。

  学生(男生第一次发言):没事做,无聊。

  听课老师闻言哄堂大笑。

  第二次:

  周益民:今天我们说了许多神话,咱们的祖祖辈辈,一辈辈传下来许多古老的故事,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周益民:开天,填海,补天,奔月,逐日,治水。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我们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学生(男生第二次发言):谁会信以为真呢?不就几个字么?

  现场惊愕。许多老师开始反应过来,这个不屑一顾的回答出自“没事做”的那个学生之口。

  第三次:

  周益民:既然是永远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流传呢?就像刚才有同学说的,明明我们不相信,这个故事怎么还能一辈辈流传下来?

  学生:因为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在说精神。

  周益民:就像我们刚刚说的,夸父是一个外形上的巨人,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

  学生(男生第三次发言):我觉得有精神,是因为越努力工资就越高。

  现场又笑了。尽管课堂上,周老师很小心很巧妙地想要引导这个孩子关注神话的特点,关注夸父的精神,但是,显然这个孩子不依不饶,拒不上钩。

  课上完了,所有的老师都预感到,接下来的评课环节,这将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果然。主持人就从采访这个孩子开始。

  主持人:刚才你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

  学生:这些故事都是哪个小坏蛋编的,为了提高收视率呗!

  礼堂里听课的1000多名老师彻底被“雷”倒了。

  这时候,有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觉得你已经不天真了!”

  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这个天真的声音终于指出了那个男孩子的“不天真”,让我们这些期望孩子天真一点的成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吧,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也下意识地鼓掌。

  说课环节,周益民说,此处不应该有掌声,因为这个男孩子说了真话,我们应该鼓励他,而此处热烈的掌声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压迫,告诉他,你错了。久而久之,势必让我们的孩子说假话,说迎合人的话。

  若真如此,此处的掌声,对于这个或者这样的孩子的成长,就是一种“棒杀”。从此,他或者他们会懂得欲言又止,会懂得察言观色,会懂得见风使舵,唯独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内心。

  而现场的一个老师却说,我觉得这个小男孩不是真实的表达,而是另外一种迎合的方式,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追求孩子真实的表达,希望他们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我感觉这个孩子在迎合这样一种需求。

  若真如此,此处的掌声,对于这个或者这样的孩子的成长,就是一种“捧杀”。他或者他们将会从这样的掌声中得到暗示,以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愤世嫉俗便是敢于做自己!此处的掌声不会形成一种胁迫,反而是胜利的凯歌——看!我获得了关注度!

  这个三年级的9岁男孩,一连3次,准确地说是4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挑战老师的课堂取向,也公然挑战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已经超出了此处该不该有掌声的问题了。首先,这个孩子是勇敢的;其次,这个孩子是聪明的;最后,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孩子是故意的。

  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平常就属于不走寻常路的一类,一定常常语出惊人;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在语出惊人之时,一定受到了父母、亲友或者其他人的鼓励和赞赏;可以想见,这种鼓励和赞赏,一定让小小年纪的他非常受用,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满足感。可是,也许很少有人想到,这种满足感,对于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他会变得怀疑,变得不相信,他的心灵既然装不下异想天开的神话,也可能会拒绝天真甜美的童话。那么,这个孩子心灵的原野上,将要生长什么样的花草和树木呢?这个“连怀疑也要加以怀疑”的“新新人类”,将来要如何融入这个他早就无比厌恶的世界?

  也许有人会认为,呼吁个性解放,呼吁言论自由,呼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呼吁呵护孩子的童心——以为这样,就是民主,就是文明,就是进步。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忘了,有与真实一样重要的或者比真实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善和美!

  真的东西,如果背离了善和美的约束,恐怕将是脱缰的野马,具有了侵略性和破坏性吧。人性的真实,是一个潘多拉盒子,不仅有爱,有希望,也有种种邪恶和不堪。理性,怎能仅仅等同于说真话!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挖苦和讽刺、批判和怀疑也不全是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

  此处,不应该有掌声。但是,这并不是说,是为着奖赏这个孩子说了真话,而是应该静下来思考:如何在言论自由和哗众取宠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使孩子,当然也包括成人,明白这个世界不仅仅需要真实的批判性声音,也需要真实的建设性声音。一个把谩骂和侮辱当作真实,而把赞美和颂扬当作粉饰的民族,是病态的。

  (作者单位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一位家长眼中的课堂
此处,应不应该有掌声
我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语文问题”
我的非常课堂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