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

(上接1版)

  “谁站在教室里,谁就决定着新教育的品质,甚至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对于什么是完美教室,朱永新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生活于同一间教室里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的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应该为彼此祝福,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在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看来,新教育倡导完美教室,其意义远不只是“追求优秀”。“优秀班级更多的是外在的评价,比如流动红旗得了多少,奖状有多少,期末年终奖有多少。而完美教室是内在的追求,它比一般的优秀班集体多了一份自觉的文化追求,一份诗意的营造,一种浪漫的生活。这是普通意义的优秀班级所不具备的。”

  “完美教室指向的是幸福,指向的是生命。”李镇西说,“完美教室最根本的是带给学生和教师精彩的、富有诗意的生活……新教育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幸福,让我们更美丽。”

  朱永新用三个短语表达完美教室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短语是“汇聚美好事物”。“应该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带到学校。学校应该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教室应该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与它相遇。”

  第二个是“呵护每个生命”。“完美教室应该是生命的绽放,所有的孩子、所有的生命都不能被忽略。教室里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室里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个是“擦亮每个日子”。“每一天你都用心把它擦亮,每一天我们都让孩子们过得很充实。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够问心无愧,如果让每一天都成为孩子生命中难忘的一天,我相信这就是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在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前行,所以在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中,我们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朱永新说,“一位教师一旦懂得了教育,懂得了孩子,懂得了教室,我相信他的能量就像飓风一样。”

  新教育,“新”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应该真做教育和做真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本身就立足于做这种真的教育和真做教育。”参加论坛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说,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行动研究。

  10年前,陶西平就曾把新教育实验比作“鲶鱼效应”,预言它会在中国教育的这片水中掀起波澜。

  如今,新教育的确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效应。2000年,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开始启航,到今年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从江南古城苏州发轫,一步步成长壮大,走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今天,新教育已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有49个实验区、2200多所学校、200多万师生参加了新教育实验。

  任苏州市副市长期间,朱永新并没有以行政力量推行新教育。他明白,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改革,不能以外力强加推行,而必须依靠其自身的魅力来吸引人自觉加入。

  如今,随着新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认同新教育的理念,并主动推广新教育。行政力量的参与在新教育的快速推广和普及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朱永新认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才是推广新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去年11月,在多哈举办的“世界教育创新奖”评选中,新教育实验从全世界10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15强,这是中国唯一入围该奖的项目。

  “这些都是额外的奖赏。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像农夫一样守着教育的田野,无论在怎样的天气里,都勤奋地劳作。”朱永新说。

  “新教育的‘新’到底新在什么地方?不是不要旧的,完全搞一个新的。我觉得应该是把旧的精华吸取了,糟粕剔除了,吸收时代的元素,创造新的教育。所以不是除旧布新的新,而是推陈出新的新。”陶西平说,“这样的新教育就是要解决问题,能够有一些创造。”

  “真正的英雄来自于基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认为,新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而且还凝练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行动指南。

  “新教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是一个框架,一个理念。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汇聚,不断生成。”朱永新说。

  在一份报告里,朱永新对新教育的未来作了如此描画:“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呢?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手记·回到教育的原点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类最难的事业。这种艰难首先在于,教育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事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而且,教育不仅仅是观察和研究这个最复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这个对象。不是随意的改变,而是让他们向着强健、智慧、自由的方向,向着真、善、美的方向改变。

  中国教育的问题盘根错节、困难重重。在许多人看来,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朱永新深知这种困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做,日复一日,从不停息,这一做就是15年。在他身上,人们感到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和执着,或许还有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精神气质,类似“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和“西西弗斯式的坚毅”。

  这种勇气和坚毅来自于他内心的使命感。“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朱永新认为,当下的中国教育是单向度的、畸形的、片面的、唯分数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性的教育。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教师。

  新教育提出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教育,是向教育常识的回归。“新教育之新,实际上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说。

  “我们并不奢望自己能够拥有教育的真理,我们甚至认为,我们即使已经探索到的局部真理,也并非真理本身。”朱永新说,“真理的探寻必然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坚信,新教育人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为中国教育探路,从而助力于中国教育,大步迈向理想的明天!”

  当然,要达到“理想的明天”,实现中国教育的梦想,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

  新教育人喜欢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这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信心。人无信不立。信为立身之本,信不仅仅是诚信,更重要的是信心,对真理、正义、美善的信心,对教育所能带给人的成长的信心。

  有这种信心,加上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国教育的梦想终究会变成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
最具变革活力的公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