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2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育人模式需要整体建构
□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学校育人不仅要从细处创新,更需要顶层设计。如何打破“碎片化”现象,以整体建构的方式思考每一所学校的育人模式,考问着校长的思维品质与管理策略。

  ■嘉宾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余智军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副局长

  李政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开一节音乐课就是音乐特色,上几节体育就是素质教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育人不仅要从细处创新,更需要顶层设计。如何打破育人的“碎片化”现象,以整体建构的方式思考每一所学校的育人模式,日前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校育人谨防“碎片化”

  中国教师报:现实中,有许多学校只注重自身发展的方式,缺乏对学校发展的整体考虑,容易人为地割裂学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育人模式的“分散性”“碎片化”乃至“细碎化”现象。怎么求解?

  陈如平:整体性几乎已成为所有领域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学校在育人过程中也不例外。

  学校育人模式需要关注发展的整体性,这涉及办学目的、主体、客体、内容、过程、方法、手段以及结果等各要素的有效整合。第一,学校发展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种整体性包容了各要素之间的差异,为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第二,学校发展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既是学校发展的本质特性,也是我们科学认识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善于把“珍珠串成项链”。

  余智军: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的本质,围绕办学定位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使技术和方法发挥更大的效能。也只有这样,我们所追求的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才会有超乎现实的意义,才能使学校的实践沉淀为学校的教育品牌。学校不仅要对教育管理有更全面的认识,更要学会回到教育的原点,去重新思考教育观、学生观等基本问题,这种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思考,正是学校在品牌建设中的收获。

  所以,我们特别看重学校品牌的策划,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直面教育观、学生观等核心问题给出清晰回答的过程,这就要求办学者必须厘清办学理念、培养标准、教育特质,思考教育的本源,进行实践探讨、课程规划,这是学校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校长要走出“点状思维”二元对立思维误区

  中国教师报:育人模式的整体性首先考问校长的素质,对校长提出了哪些挑战?

  李政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优秀校长的领导力对优质学校的影响程度。在育人模式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认为,培养人要有“四好”标准,即:好的心态、好的口才、好的笔头、好的思维品质。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和学历是铜牌,人脉是银牌,那么好的思维就是金牌。有许多校长办学经验丰富,许多教师教学经历丰富,但后来上不了新台阶,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受思维品质的制约。

  强调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对校长提出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思维品质方面的,比如校长的办学思路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有条理、有层次,是否能对学校的经验、特色、个性、风格、创新进行准确提炼,思考问题是否合理……如果眼光、视角、标准出了问题,价值观可能也会出问题。

  对于校长的思维方式而言,点状思维、极端思维是万万不可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校长经常有这种思维惯性。比如,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身就是一对共生体,课堂就是师生共生、共长的家园,教师也要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才是真实的教育。但一些校长却在二元对立思维中,把教与学的关系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容易走极端。

  在我看来,推进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对校长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新要求,校长要有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综合渗透思维和具体转化思维。

  中国教师报:这四种思维模式如何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李政涛: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必然会涉及学校领导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学校文化等方面。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关联思维,思考学校领导变革与领导团队发展有什么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关联?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成长有什么关联?

  整体融通思维。一所学校在整体育人模式建构中,必然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要强调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层面的文化内容,相比校园文化而言,学校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整体性。所以,校长在进行学校文化整体建构时,要有整体性思维,然后找抓手、切入点。要把文化的味道、追求融通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教师发展中。

  综合渗透思维。校长在进行育人模式整体建构时,一定要抓住自己学校的特色。但现在,许多校长弄不清楚特点与特色的区别。我去学校调研,不少校长告诉我,他们开设了足球课、篮球课,还经常获奖,所以体育特色鲜明。我问他们,这些能让所有孩子受益吗?他们微微一笑,摇摇头。特点变特色,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特点与特色最大的不同之处,色是点的弥漫和渗透。校长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要弥漫、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让所有人受益,才是特色。特点只与少数人有关,具有特殊的情境,是偶尔为之的。而特色是时时、处处、人人、事事都与之关联的。

  具体转化思维。在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中,要努力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内容。许多学校提出“心中要有学生”,但不少是抽象的、模糊的、口号式的。怎样把美好动听的观点进行转化?转化到哪里去?要转化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转化到教学设计中,转化到教学过程中,转化到教学反思中。

  育人模式整体建构可走“五步棋”

  中国教师报:学校整体建构需要从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出发,追求整体效应。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建构?

  陈如平:近年来,我花了许多时间在基层学校做调研,发现一个问题:有不少学校在育人过程中把各种要素进行肢解,非常零散,无法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要让育人的整体建构模式落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提炼办学理念。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再渗透和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提炼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有明确的理论支撑;考虑学校的地域、特色、层次、培养对象等,有鲜明的个性;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和稳定性,保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变;集中校长、教师等学校成员的意愿与智慧;要有一个稳定的语言结构形式。总之,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涵盖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确立发展主题。发展主题必须是学校在一定阶段提出的思想主张,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蕴含了学校的教育主张,决定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操作中,既可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也可以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可以从德育、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也可以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既可以从教育环境创设的角度,也可以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的角度提出来。

  构建体系框架。美国管理学家霍尔的“三维结构”管理理论将学校管理要素分为三个维度:管理职能,包括愿景、规划、组织、人事、指挥、评价、创新等;工作领域,包括德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校制度、学校文化、国际化、家校关系等;人,涉及学生、教师和家长。将以上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可以整体建构成一个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校教育体系。采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从学校整体出发,优化关键性教育要素,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效益。

  创新实施载体。载体可以是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可以是学校文化的规划;可以是具体的活动项目,也可以是整个制度框架的设计,还可以是实施系统和运作模式的重构。

  创建学校特色。彰显学校独有的教育个性,包括办学理念、学风、教风、人文氛围、教育培养手段、学生素质能力等要素,并且通过代代相传的积淀,形成稳定且鲜明的育人特征。学校特色可以分成特色活动、特色项目、特色教育、特色学校4个层级。

  中国教师报:学校进行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要落到实处,区域教育管理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推进?

  余智军: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者,在推进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中,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一方面要引导学校思考教育的本质性要素,开展顶层设计,形成结构化的理念和策略框架,另一方面要帮助学校做好教育品牌策划,让学校站在高处审视今后几年的办学方向,形成较为稳定的富有学校内涵的发展特征。学校要从实践中提炼,在历史中传承,在移植中重立。

  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力,我们要加强教育的基础建设和经费投入,进一步从教育硬件配备的外延转到教育软件建设的内涵上,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整体提升,亮出各校特色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目标,致力于区域各校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有机整合课程资源与学校教育活动。同时,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为学生的适性发展提供丰富而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营造校园文化,实施分层教学和多元评价机制,从内在层面促使所有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个性成长,实现均衡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可通过制定专业成长规划、提供菜单式培训、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发挥区特级、名师、骨干工作站室点的引领孵化功能,开展学科建设工程,深化校本研究等途径。同时,促进教师在城乡中小学校的合理流动。要让学校创出品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育人模式需要整体建构
科尔伯格: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