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现代课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一般的历史课不同,这节课并非按照“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的顺序展开,教师一上课就把历史事件的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讨论、尝试解决。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堂“倒置”的历史课
教学内容:《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执教教师:清华附中 王敏

  导入新课——外交成就

  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到的内容——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家记得是什么吗?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很好,还记得这个原则的背景吗?

  生1: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生2: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了“万隆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号召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这样的精神被叫作“万隆精神”。

  师: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和孤立中国。

  (教师出示“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你们能发现哪些问题?

  生1: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在缓慢增长。

  生2:这些年与我们建交的国家主要位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些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

  生3: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有了突破式增长。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在类型上,我们也同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我们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被西方世界“拒之门外”。那么,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为什么中国的外交能够打开局面?

  重现历史1——重返联合国

  师:我们来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重返联合国。

  (教师出示照片“乔的笑”)

  师:先看一张照片,我看许多同学已经在笑了。这张照片被西方记者抓拍到,被称为“乔的笑”。“乔”是谁,有同学知道吗?

  生:乔冠华,当时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团长。

  师:要理解“乔的笑”的深意,我们还得从这22年的漫漫过程中体会。

  (教师出示“1950-1971年联大支持中国提案表决情况图表”)

  师:我们再来看这张图,分小组讨论一下,提出你们的问题。

  生1:我们组发现,从1950年到1960年,这一段时间的数据是空白的。

  生2:我们组发现,1970年支持我国入联的只有49票,1971年却达到了76票,支持率明显上升。我们觉得,这一年时间中肯定发生了一个关键性事件,导致了这个结果。

  生3:我们组发现,在1970年的时候,赞成票已经超过了反对票,但是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加入联合国呢?

  师:我们来解决刚才各组的问题。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1950年到1960年之间的数据是空白呢?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1950年有“抗美援朝”事件。

  师:是的。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入联的提案没有进入讨论环节就被驳回了,也就是“暂缓讨论”。

  师:1961年到1970年,赞成与反对的票数呈现胶着状态。大家仔细观察,1961年联合国国家的数量与1950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国家总数变多了,支持我们的国家数量也变多了。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非洲各国独立趋势图”)

  生1:上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家,要求加入联合国。

  生2: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家主要的外交成果是亚非国家,这些国家都来支持我们,所以我们的支持票越来越多。

  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1970年的时候,51票对49票,为什么我们还是没能进入联合国?

  生:我找到了一些资料。联合国有两种投票机制,一种叫“简单多数”,另一种叫“复合多数”。中国是否回到联合国被当作“重要提案”,要进行“复合多数”投票,即赞成票要超过总投票国家数的三分之二。所以,51票对49票这个结果,并不能使中国回到联合国。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看最后的一个问题,1971年的时候票数陡增,这是为什么?

  生1:原来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主要是亚非的一些国家,1971年的时候有许多欧洲国家也支持我们了。

  重现历史2——中美关系正常化

  师:欧洲国家纷纷“倒戈”,把票投给了中国,中国在1971年入联成功。我们一起来看在联大投票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出示资料: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师: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同欧洲关系缓和是分不开的。既然说到中美关系缓和这么一件大事,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前,双方还有哪些接触?

  生1: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生2:1970年10月1日,我们还邀请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参加国庆典礼。

  师: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由谁来开启的呢?我们再来看一张照片。

  (教师出示照片“尼克松访华”)

  师:这张照片是世界外交史、中美关系史上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你能发现哪些细节?

  生:尼克松主动伸出他的手。

  师:关于这个细节,老师补充一点。在《尼克松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想同美国的国务卿握手,被拒绝了,周恩来感觉到深受其辱。我知道当时周恩来的心情,所以在走下飞机那一刻,我决定伸出我的手。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师: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中美什么时候正式建交的?

  生:1979年。

  师: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到中美建交,为什么中间还隔了这么多年?双方还存在什么分歧?

  生:台湾问题。

  师:我们再来看两份资料。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师:从这两份公告中,你们能看出什么?

  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台湾是最敏感的问题。《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措辞模糊地回避了这一问题,所以中美当时并未建交;1978年,美国就台湾问题给出明确表态,于是中美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探究真相——共同利益

  师:那么,你们认为中美寻求关系正常化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共同利益。

  师:这个共同利益既有中国的利益,也有美国的利益。这些利益都有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生1:1969年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事情,就是中苏交恶,还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如果这个时候中国仍然孤立自己,与苏联不联盟,也与美国对立,那么日子肯定不好过。

  生2:对于美国来讲,那个时候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怎么打都打不赢。美国发现结束越南战争的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与莫斯科。因为当时还是美苏冷战时期,所以要在短时间内与苏联的关系进入正常化非常困难,唯一的出路就是与中国寻求接触。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中美两国的角度探究了双方寻求和解的原因。我们再看一份数据,分析一下当时美苏的军事力量对比。

  (教师出示“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苏两国洲际导弹数量对比图表”)

  生:我发现美国这些年的洲际导弹数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苏联在1970年至1978年这8年中,洲际导弹开发速度十分迅猛。1962年时,美国对苏联还有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逐渐在丧失。

  师:面对苏联方面的压力,中美双方选择了合作,这就是共同利益。

  (其余内容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有以下3个特点:

  特点一,充分挖掘并利用史料,把大量繁杂的史实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22年漫漫征程,更能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互动生成。

  特点二,传统的授课是按照背景、过程、意义的思路与顺序,而本课先呈现一个结果,如“乔的笑”、“中美关系缓和”等,制造悬念与冲突,再让学生分析背景与意义,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做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中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特点三,这节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学习,学生会意识到现代外交的实质是国与国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我们维护自身利益是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这是新中国的外交宗旨,也是我国在日益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王敏:历史如此美妙
一堂“倒置”的历史课
走进生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