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人格从幼儿开始
□ 本报记者 郭 瑞

  《一分钟能干什么》、《我好害怕》、《神奇的眼镜》、《魔法杯》……17节涉及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6大领域现场课平行进行,与会代表争相观摩。据了解,这是根据中西部学前教育质量发展需要而“量身定制”的“晒课”环节。

  8月17日至19日,中国早教论坛第六届年会在贵州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教育报刊社、贵州省教育厅主办,以“中华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当代实践”为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60余位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教工作者共同研讨幼儿课程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汇聚精英智慧,解决幼儿园发展中质量提高的热点难点问题,赋予中国幼教崭新的生命力。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新洲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早期教育已由经验主义时代进入实践主义时代。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影响着以后的教育质量,今天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在主题报告中说,“教育抓到最根本的地方,才有翻身的机会,这个根本就是人格教育。现在幼儿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才艺上,丢失了礼义廉耻。怎样从幼教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人格,是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

  彭林开出的人格教育配方来自古代儿童教育的理念:一是重蒙养。童蒙养正,当孩子发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他正,一颗树苗栽下去,栽得正不正取决于教师和家长。人心不正,人不正;学生不正,社会不正。二是正性情。传统文化里有一篇文章叫《中庸》,有一些说法认为《中庸》指的是做老好人,实际上指的是“中而和”的性情。教育说到底是将人性引导到“和”上来,让所有人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让所有人可以合理控制自己的性情。三是立规矩。没有教而有爱的“爱”,可能导致恣其所欲的溺爱。四是懂礼仪。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让他做家务,中国人是通过礼仪改变形象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日本国际幼儿教育学会副会长周念丽认为,传统文化不是背诵《弟子规》能够传承的,文化的传承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在幼儿文化传承的课程中。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教授刘华则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在是一种思维模式。教师首先要将人认识清楚,才能正确地看待儿童。同时,刘华现场描述了经典幼儿课程《纸飞机》的教学片断,解释为什么中国幼儿教育无法激活儿童的创造力。

  一直以来,贵州省教育厅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说:“幼儿教师必须重新学习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学会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幼儿园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微笑、学会观察、学会说话、学会交友、学会家务、学会感恩。”

  李奇勇表示,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幼儿教师要树立“泛教育”、“大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教育改革呼唤平民改革家,素质教育呼唤来自底层的创新和实践。

  据悉,“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贵州学前教育提前6年完成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50%到现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达到74%,这是贵州60年来唯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教育指标,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乡镇和街道都有一所政府兴建的幼儿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从“手”开始的教育
培养人格从幼儿开始
活动背后的中西幼儿教育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