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 傅国涌

  说到中国的经典,陈寅恪说过一句话:“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而朱自清1942年在西南联大写的《经典常谈》,从《说文解字》一直谈到唐诗、话本、桐城古文。经典不仅有狭义、广义之分,更不限于本民族。广义而言,无论东西方,那些体现了人类恒久价值、经历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的著作,便是经典。

  我觉得,如果要倡导读一点经典,主要是从广义的取向。简而言之,就是去接触那些古今中外真正具有真善美价值的读物。判断的标准在哪里?我想,时间就是最好的标准。当然也会有例外,经典不仅有古老的,而且也有今典,比如泰戈尔的作品,不仅他的诗,乃至他的谈话或其他文字。比如哈耶克、波普尔的许多著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等。比如爱因斯坦,他的物理学论文随着时间可以被后来的物理学家超越,而他谈论人性、人权和教育的言论,收集在中译本《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和第一卷非专业的文字,至今回响。比如时间离我们并不久远,梳理西方哲学史、政治思想史的著作(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等),梳理中国数千年来哲学、政治思想演变脉络的著作(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都已成为经典。经典也不一定是厚重的大著,《道德经》只有五千言,《沉思录》只是薄薄的小册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都如此。

  古往今来,那些用不同语言写下的、感动过千千万万读者的文学经典,无需多言。这些代表了不同民族最深刻思考的哲学经典,记录着各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经典,还有在不同领域拓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的经典,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彰显了真善美的价值。

  某种程度上,教育无非是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传递的这些价值化为常识,并传递出去,也就是将历代积累的文明成果以简练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让他们在这里浸透,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成长。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指点,将路径指给他们。读一点经典即是为每个人的精神定位,一个缺乏通过经典阅读来丰富自己阅历的教师,没有办法更好地指路,只能在教科书规定的范围内、在教学大纲和考试练习的框架里按部就班,而一个好教师决不会在此止步。读经典对于一个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起点。

  经典这个说法,在中国尤其容易被误解(比如将读经典与读经混淆),经典也容易被误读。所以,每个人需要有判断力。而判断力只能在长期的阅读中慢慢形成,一切来自积累。经典也是在千百年的文明进程中累积起来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筛选,渐渐被公认的。

  经典是活的、有生命的,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与文明人类中最有智慧、付出了巨大精神代价的人进行对话的过程。甚至可以说,通过阅读参与到这个还在进行的文明历程中,读经典因此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过程。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即与文明相关,需要有一点文明的自觉。通过教师与经典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人类文明的火种可以代代传递,那些经过了时间锤炼的美好价值得以代代确认。教育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如此,人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面对心灵的角落
与经典相遇
做一名“特别”的政治教师 
班主任如何培养
“得力助手”
读书恰是一种贵族行为
校园拍客
不忘初心
当数学遇到诗歌
通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