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来自跨界的知识链接与视野打开;智慧来自变革者的行动研究;智慧来自对“教师至上”精神的坚守。
智慧从哪里来
——第六届新学校论坛侧记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10月的北京,秋意浓浓,而“新学校论坛”的现场则是暖意融融。这里又一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代表,分享与对话,观察与思考,故事与案例,这一切让“新学校”描绘的理想图景清晰可见。

  这样的论坛已经召开了六届,几乎每一次都“人满为患”。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少教育类会议从开幕到结束人会越来越少,而新学校论坛的人数却是越来越多。10月18日下午,会场的过道处也挤满了人,与会代表对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题为“危机的学校与繁荣的教育”的演讲充满期待。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哪里来?本届论坛给出了别样的思考——

  智慧来自跨界的知识链接与视野打开。跨界人士关于教育的观察与分享,为与会教育者提供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机会。百度投资并购部总监杨柳的“在线教育观察与观点分享”,中国权威策划人、影评人谭飞的“影视剧如何帮助塑造中学生人格”,建筑企业家、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谭双剑讲述的“创业故事”,让与会教育者开拓了不一样的教育视野。

  智慧来自变革者的行动研究。新学校倡导的理念是: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于行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行动研究,他认为,学校就如一节动车组:一是要有明确的文化和制度设计;二是要给每一个车厢装载动力和控制系统,就是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机制的建设;三是要关注车厢,即关注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与高峰不同,沈阳市第五中学校长金巍松思考的是如何打破边界。他说,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资源都是有限且相对固定的。要想资源从有限走向无限,就必须转型和开放。转型就是改变工作方式、重新建立联系。在学校里,这种转型无处不在,无论是教学、教师还是课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转型。另外就是开放,开放就是打破边界限制,提供更多可能。开放让世界更小、让教育更大。开放在学校里面也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有实验的开放,阅读的开放,有体验的开放,也有创造的开放。

  有与会代表在微信中留言:“打破教育边界,实现无限可能”,这句话给人带来深深的思考。无论是学校的制度建设、家校合作、课程建设,还是资源整合,无一不是在讲“打破边界”。学校是一个整体,但是提供给孩子的生活却是割裂的、碎片化的,课内和课外“老死不相往来”,校内和校外是有边界的,这需要引起教育者反思和警惕。

  同样是行动研究者,重庆市字水中学校长王毅,辞去重庆市綦江区教委副主任的职务,毅然来到该校当校长。他讲述了自己在担任字水中学校长的50多天内,开始对学校进行长远规划和结构性思考,从管理到教研、课程、评价,还有一系列的朝阳、午阳、夕阳工程等,都是在结构变化上着手。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在分享中解读了学校管理上的突破。为解决学校的“痛点”,他秉承“让乘客坐到驾驶员位置”的理念,让教师成为学校的决策者,改变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矩阵管理,把学校一线的重心工作凸显出来;给年级主任分权,赋予他们4项权力,年级主任得以快速成长;实施工作项目制和项目首长负责制,激活了一大批热爱学校、对工作有想法、愿意付出的教职工的积极性。

  智慧来自对“教师至上”精神的坚守。“课堂里走出的教育家”是新学校论坛为北京十一学校定制的固定板块,已经连续举行三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应邀主持并对话3位北京十一学校课堂里走出的教育家,分别是语文学科首席教师、特级教师史建筑,英语学科主任、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侯敏华,数学高端课程负责人、学术委员会委员潘国双。这一板块堪称最具故事感、最令人动容的板块。

  智慧还来自论坛主持人的主题荐书,这一环节堪称本届论坛的一大创意点。10月18日上午的同题异构板块,由上海教育杂志副总编辑沈祖芸主持。这一板块分为“关注教师”、“关注教学变革”、“关注管理方式”三大主题,旨在发现学校变革中的痛点、难点,在诊断对话中转化为触点。围绕每一主题分享中暴露的学校发展难题,主持人有针对性地推荐了《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优势识别器》《领导力》《突破》等图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课改成为政府工程
“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智慧从哪里来
为乡村教师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