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静谧中坚守
□ 柳袁照

  那种灵魂深处的坚守,体现于日常的教育生活细节之中,那是对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之精髓的坚守。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们判断事物的好坏,似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新”与“旧”作为标准,至少作为事物境界高下的标准。教育也不例外,比如有“新教育”“新学校”之说。可往深处追究,其实,新旧并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对此,我们往往有片面的认识,导致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会走入一些误区。

  我们不妨回顾近十多年来的经历:“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这绝对是教育发展的一件幸事、好事。可是也有许多遗憾。这里的“新学校”,不是指理念、概念层面的“新学校”,而是物质层面的新建学校,包括百年老校的移建、新建。一些有历史的学校、有文化记忆的学校瞬间被推倒了,校舍被拆,连大树都要挪地方,因为大树所在的位置,与新的布局不符。

  记得有一所很有名的老校,近十年搬迁了两次。第一次,假如说是一次有着历史意义的创举,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整体提升,那么第二次整体搬迁,只能说是遗憾了。在我看来,这纯粹是为搬迁而搬迁,仅是为了所谓的“新”、所谓的不落后。又如,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精神层面的坚守,又做了多少?

  某些教育改革,一味地引进、照搬国外的东西,摒弃传统的、优秀的东西,长此以往,师生的负担不仅没减,似乎越来越重。“新”似乎是新了,有实质性变化吗?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教育的问题。我多次到过西藏。那里,雄奇的山峦,一字排开,头顶蓝天白云。山上一年四季皑皑白雪,山脚下是一片与蓝天一样的湖水,波澜不惊。静谧、纯美是它最大的特点,没有人到此会不叫绝。

  面对如此美景,我浮想联翩,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育也应该有万世不变的东西存在,我们教育人不能浮躁,不能时刻出新花样,不能整天想着日新月异,想着惊天动地。教育人应该安下心来,如这片山水一样,端矗于此,在杳无人烟中坚守。

  因而,我越来越体会到,除了要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教育人更应该有自己的坚守,这或许更重要。坚守民族的文化传统,坚守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教育人不要每天都想着“新”花样,想着每天都有教育的新闻、学校的新闻,想着产生新闻效应。作为教育人,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

  听说,有一所名校常年有新闻记者驻守,每天的动态都会瞬间被捕捉、被提升,不仅要传播,而且要招引无数的参观者、考察者,然后再变相“卖门票”,名利双收。我一直认为,观察一所学校或一个校长的教育境界,要从他们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或不经意的言行举动中,才能发现真实的东西。“新”与“旧”不是标准,有时在“新”的举动中,看似是“高效”,其实是功利;看似是热情,其实是浮躁。而那种灵魂深处的坚守,体现于日常的教育生活细节之中,那是对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之精髓的坚守,这也注定更重要、更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坚守,尤其要在静谧中坚守。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陈悦:百年老校的新教育
再开发,老校发展的不二法门
在静谧中坚守
教育改革
需要外部认同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