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教师工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3月16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清“精准”的靶向
□ 本报记者 刘 婷

  扶贫攻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对于教育来说,由国务院颁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就是一项“精准扶贫”计划。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出台了落实这一计划的地方性实施办法,其中不乏创新举措。

  然而,这些政策利好要实实在在体现到乡村教师身上,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既然要“精准”,首先就要摸清家底,弄懂需求,明白“自家”教师到底需要什么。“知根知底”方能“有的放矢”,否则很有可能会造成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的尴尬局面。

  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网络热议的反馈来看,乡村教育需要“精准”发力的点和面确实不少。

  如,甘肃一名小学校长反映,大批特岗教师进乡村,交通偏远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住宿条件差,网络不通,对象难找,人才留不住,恰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怎么办?

  如,安徽一名中学教师反映,当地正在推行“县管校聘”机制,教师从此取消校籍。接下来,绩效工资怎么算?年度考核怎么评?职称评审是按所在学校指标,还是全县一盘棋?当地教育局也没给个明确的说法,“只是让人先下去”。

  又如,湖北一位老教师发愁,他在农村教书一辈子,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需要住院做手术也只能等到寒暑假。现在说要延迟退休,“我这身体实在扛不住的话,能否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呢”?

  类似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接到一大箩,由此倒逼我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尽管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好办法,但是,如果不经过细致的调研和精确的分析,恐怕这些"好戏"未必能赢得喝彩。正如射击一样,唯有弄准靶向,对准靶心,那些发出去的箭,才有可能得分。

  本期,本刊辑发重庆市江津区和河北省大名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实践和做法。唯其“精准”,因而见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弄清“精准”的靶向
河北大名:“造血”乡村 把根留住
重庆江津:从“留不住”到“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