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才有诗意美好
□ 彭绍宇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专家常说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唤醒。有些教育人想明白了,有些教育人没有想明白。想明白的人,开始奔跑;没有想明白的人,开始折腾;稀里糊涂的人,被奔跑的人吓了一跳,被折腾的人挠得心慌。最后大家发现,心“走”出去了,身体还停留在原地,因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被打破了,却没有找到重建的方略。

  学校教育的变革和一切课程设置,为教师构建起一个精神高地,但构建者同时占据了这片高地的道德制高点,教师的精神一直在门外游离,人进不去,思维也融不进去。

  因此在表象上,学校教育的每一扇门都是关闭的。学校的大门、图书室、多功能厅、教室、办公室,甚至有些学校的校长室也是关闭的,学校和教师之间似乎被一道道门隔离,各自为阵,稀释着本来可以更强大的能量。

  关闭背后的原因是基于害怕,害怕被人发现。门外面的人虽然看不见,但门里面的人一定是发现了怕被人发现的问题,所以选择关闭,互相心知肚明。比如,教室不“打开”,或许卫生有问题,或许安全有问题,或许财产管理有问题,自己发现了,又没有解决办法。

  关闭,便于藏拙。不仅藏起了教室里孩子们的“体质”性欠缺,还藏起了孩子们的“禀赋”性精神欠缺,当然,也藏起了教师的情志欠缺和学校的管理欠缺。

  关闭,将一切事情简单化,也将一切理由合理化。每一间教室都在教育体系里占据一个空间点,都在学校教育的空间占据了一个维度。学校教育共性要求下的“适性扬才”的班级个性彰显,需要在教师的能力管控下具备时代特征。

  “适性扬才”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时代诠释。问题是,探索的引擎,学校只有乐于“打开”,发现的问题才具备探索的能量。

  就教师而言,每当放学后站在讲台上环顾教室时,便可以发现当天工作的问题,找到突破这些问题的解决方略,这就是“创新”,无需别处寻找,答案就在身边。

  关闭了“自己的门”去别处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无疑舍近求远,并且找来的方法未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问题产生于自己的班级,最终解决问题的人还应是我们自己。

  打开,虽然只是一个行为,但是任何问题的发现都是从这个行为开始得以实现。读书,需要打开;看电视,需要打开;从包里取东西,也需要打开;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与精神富足的人交往,更需要打开。释放出陈旧的观念,新的观念才有存放的空间。

  行为是内心的反射,我们害怕差错,害怕走样,害怕曲解人意,所以我们不敢打开。关闭是内心羸弱的表现,我们害怕辨别优劣的能力不强,害怕不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必须抵制。所以,我们选择关闭。

  打开,或许就开启了我们认识的“天眼”,既学会了发现,又学会了监督;既学会了选择,又学会了分析;既看到了现实,又朝向了未来。一所学校要想打开之后也能实现有序,应该是让精神“领导”意愿的自由生长。

  学校教育呼唤“打开”的行为,我们的教育生态会因为“打开”的一刹那,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相关”的诗意美好。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中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一线动态
“打开”才有诗意美好
释放教育的能量
“打开”落地要过“三关”
为什么需要“打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