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乡村学校师资老化、专业师资缺乏是多年存在的顽疾。面对这一老问题,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大胆改革,因地制宜创造出“定向培养”新机制,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真正激活了乡村教育。
定向培养打造“永久牌”教师
□通讯员 李先学 曹君华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90后”女孩杜兴佩来到该镇后房教学点上班。走上讲台的她,不仅教孩子们语文,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

    与杜兴佩同时上岗的有31名教师,他们每年无需申请调动,就在自己户籍所在村教学点工作,村民们称之为“永久牌”教师。有了“永久牌”教师,学生高兴,家长欢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再为教学点没有教师愿意去而担忧,可谓是实现了多赢。

    新机制解决老问题  扭转教育困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学生涌向城镇,乡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基于这一状况,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因地制宜撤并学校,但目前全区仍有121个教学点、37所村小,在读学生5700余人。

    然而,由于这些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年轻教师、新招聘教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即使勉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方设法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工作。以往,为避免新教师流失,各乡镇常常将他们安排在条件较好的中学和中心小学等任教。

    这毕竟不是“治本之策”,也带来了乡村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在教学点的教师95%是民转公教师,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老化,体音美艺术类学科不能很好地开设,校园没有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教学点大部分教师面临退休,一旦教师退休,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村小任教,就只好返聘老教师。

    面对如此困境,郧阳区教育局努力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后,提出了建立农村偏远教学点教师补充机制的意见。区教育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等单位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创新招聘思路,改革教师补充形式,本着培养农村教学点“本土化”教师的原则,出台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从有教学岗位的行政村选拔具有本村常驻户籍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到郧阳科技学校、汉江师范学院等院校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择优录用,所招录的教师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

    按照新办法,定向培养的教师上岗前,与郧阳区教育局签订到农村教学点定向任教协议书,确保长期在教学点任教,一旦离开教学点,待遇、编制随即取消。从2013年至2017年,全区每年补充30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以满足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需要。目前,已经有92名定向培养的教师上岗。

    该办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降低了教师入职条件。幼师中专毕业即可,一经录用,即纳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管理,享有区内教师同等待遇;二是强调“本土”培养。报考人员必须是本村常驻户籍,且该村有教学点岗位;三是要求“定向”任教。录用后签订定向任教协议,回到户籍所在地并长期在教学点任教。

    课程开齐开全了  实现了“留得住教得好”

    定向培养机制已经实施3年多,效果到底怎么样?日前,我们深入各教学点走访,欣喜地发现,新机制激活了乡村教育,教学点响起了久违的歌声。

    郧阳区胡家营镇南沟教学点,过去只有一名54岁的教师姚德生,一个人教学前班和一年级18个学生,每天工作排得满满的。过去上音乐课,只能借助远程教学资源,让学生跟着学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通过定向培养机制招录的教师李琼到位后,学校顿时变了样。如今上音乐课,李琼带着学生们边唱边跳,孩子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每次下了课,学生们还依依不舍地围着她,快乐地唱个没完。在学校附近居住的村民潘帮彩说:“自从李琼老师来了之后,校园里每天都能传出歌声,感觉整个学校都活起来了。”

    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该镇三叉教学点。该校原有的2名教师年龄较大,语文、数学课尚能承担,但音乐课确实不能胜任,致使学校的一架电子琴成了摆设。

    自从定向培养的教师胡瑞来了之后,这里也大变样。用教学点负责人江自平的话说:“过去想开展个活动都组织不起来,自从胡瑞老师来了,学校里有了正规的音乐课,电子琴也派上了用场。这才刚过了一个多月,学生们已经学会了《新年好》《丢手绢》《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

    新机制不仅激活了乡村学校,而且催生出教学新办法。胡家营镇中心小学校长何道国说,以前教学点的音乐、美术课大多不能正常开展,现在有了专业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长处,又可以在教学点间巡回走教,让每个教学点都能开齐开好每门课程。

    距离集镇16公里的南化塘镇玉皇观教学点,一度多年没有引进教师,仅靠50多岁的老教师程良兴勉强支撑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教育教学,每天累得筋疲力尽。自从“90后”年轻教师江盼盼来了之后,校园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课、音乐课也能像模像样地上了,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快乐地唱着歌回家去。

    同样地,在2013年教师招录中,何小爽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回到了她的母校——胡家营镇将军初级小学任教。她幸福地说:“能回到母校,接过教我的老师们的教鞭,感觉特别有意义。我愿意在这儿牢牢地扎下根,教好每一个学生。”

    对此,何道国深有感触:“在教学点教师青黄不接之际,郧阳区政府实施了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真是久旱遇甘霖!这些年轻教师的到来,让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据了解,今年胡家营镇中心小学被区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工作一等奖。

    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培养“家门口”的好教师

    在家门口工作有什么感受?当问及这些教学点教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在家门口工作,感到很安心、也很光荣,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

    江盼盼说,她家就在学校附近,放学后几分钟就能回到家里,节假日也不耽误帮家里干活,没有远在他乡的孤独感与漂泊感,工作时心里特别踏实。

    对此,年轻教师杜兴佩感受更深,她的许多同学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虽然每月三四千元工资,但漂泊在外很不稳定。而她在家门口工作,虽然起初工资不高,但收入有保障,归属感也很强,幸福感一点也不低。而最让杜兴佩自豪的是,自从她来到教学点后,一些原本想转学的学生都不走了,还有的家长准备把在外读书的孩子转回来。村民董有国高兴地说,家门口有了专业教师,他们对孩子上好学放心了。

    据了解,为了让通过新机制招聘的教师留得住、能发展,从2013年起,郧阳区教育局为每个教学点聘请1名工勤人员,协助教师做好事务性工作,让教师教有所获、困有所帮。在聘请工勤人员时,教师的配偶(家属)优先,此举既稳定了人心,又增加了教师收入,让他们工作更加安心。同时,区教育局坚持在名师评选、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乡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教师倾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我们在教学点采访时看到,这些“90后”教师虽然身居大山,但是一点儿也不落伍,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后,就开始自学教育理论书籍,准备报考函授学习。何小爽说,我们起点低,要通过努力提高学历满足教学需要。区教育局人事股长秦天友介绍,在与这些教师签订协议时明确要求,他们不仅要在5年内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平时还要参加校本培训,假期参与专项培训,并通过跟岗学习、送教下乡等活动提高其业务素质。

    郧阳区教育局局长魏明成说:“教学点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是共性问题,全区通过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培养了‘永久牌’教师,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把教育的基础打牢了,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