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如今,学校环境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对受教育者和教育实施者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是一门“隐性课程”。如何让教学空间的功能与结构适应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突破教室“标准概念”重构教学空间,将教学空间元素融合到课程的范畴,让环境与资源、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整体,发挥课程的最大效应。
打造学校环境“隐性课程”
□ 通讯员 王雅敏

    丰富立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功能整合的教学空间来承载,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在拥挤的教室很难实现,面对这样的问题,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突破教室“标准概念”重构教学空间,以功能的改变开启结构的优化,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每一个物理空间的教育效能,让空间结构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在学校教师不断进行沟通和讨论中发现,如果教学空间的功能与结构不能适应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就无法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无法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课程体验。只有将教学空间的元素融合到课程的范畴内,让环境与资源、结构和功能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发挥课程的最大效应。

    破除与整合,建立课程资源的集合空间

    学校原有的教室过于“格式化”,而且受局限,课程活动施展不开手脚。看着教室外宽敞的空间及功能单一的功能室,教师们思考:能否将更多闲置的空间纳入进来,能否将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域打通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彩的、灵动的、更富有吸引力的课程环境?

    首先,学校对各楼层教室进行统一规划:一楼为活动区,设置科学实验室、少先队室和演艺场,既方便召集,更方便展示;二楼为IT创新区,信息类课程都在该区域开展;三楼为安静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咨询室巧妙地依靠在一起,营造动感校园的温馨与宁静;四楼为艺术区,美术基地和音乐基地设置在顶层,可以尽情释放学生的艺术激情。每一个功能区都交给相关教师,让他们大胆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工作室,根据课程需求设计富有课程特色的集合空间。

    接着,在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学校突破教室隔墙的界限,将走廊、楼梯间,甚至一个不规则的死角都整合进来,变成课程空间、课程资源。打破后的重设,力求让所有空间的功能更加清晰和实用,同时可以变化组合,让每一个教学空间都具有更强的延展性。

    以三楼为例,原来的三间电脑教室通过与走廊、楼梯间、储物室、办公室的联通,变身为拥有500平米集合空间的“5+2梦工厂”,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五室两区,即五间不同的功能教学室、一个办公区、一个蓝箱直播区,各区间都没有完全的界限,既“分工”又“合作”,成为一个信息类资源集合空间,不仅满足了计算机课和机器人课的教学需求,还能借助蓝箱技术完成各种虚拟情境下的动态录播,校园电视台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其他各楼层功能区域也以同样的理念进行了空间破除与整合:四楼的美术教室变身为“创视纪梦空间”,泥工区、木工区、纸工区……课程功能趋向完备,整个教学空间充满创造性思维的灵动,这里的“创意美劳”课成为学生最向往的课程;三楼的图书阅览室变身为梦幻森林般的“阅读梦飞翔”图书馆,新增的“英文阅读区”既有分享台又有视听角,完全按照英文绘本课程的要求量身打造,藏书区则像一个迷你版的标准图书馆,其环境本身已成为图书馆课程的一部分;还有一楼的“梦想实验室”“雏鹰梦起航”、四楼的“乐悠悠梦园”……这些传统意义的功能室经过改造,以它独特的魅力让学生流连忘返,在这些创新的教学空间实现了课程的再一次创新。

    随着特色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仍在拓展可利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建设能够支持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资源集合体。

    融合与互动,让学生看见自己成长的痕迹

    学校消除了办公室与教室的隔阂,建立起工作室的概念,让功能区教师的办公与教学融合,同时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然后,教师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思考环境创设如何与课程有机整合,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鲜明地体现课程的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历程。

    内涵融合。将课程内容融合到环境中,变成环境的一部分,让环境直接体现课程内涵。现在,当参观者走进每一间课程功能室,就能知道最近这里开展的课程内容,因为教师善于根据课程的核心内容与要求,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在学习环境中,包括学生的成果、过程的记录以及各种相关资料等等。比如,扣子主题创作期间,整个“创视纪梦空间”都是关于扣子的作品、流程和素材——桌上摆放着“扣子的家”、门上挂着扣子珠帘、墙上展示着扣子“秀发”、顶上悬着扣子娃娃,就是拍摄的课堂作业照片也是关于扣子的。所有课程都通过课程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一个作为“经验世界”的课程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自己和同伴的经验共享中自主成长。

    动态生成。作为隐性课程的环境应该是有交互性的,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这里释放他们灵动跳跃的思维。教师尝试在每一个教学区域创设更多的表达空间:软木板、磁性墙、展示架……在触手可及之处,设置了易于更换的展示设备。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输出思维,拥有表达的话语权,最典型的就是“梦工厂”的PK台和它附近的机器人试车场地,这里的面貌永远发生着变化。变化的PK内容反映的是学生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而动态的PK排行榜不仅体现出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热情,也记录下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成长足迹。

    主体参与。学校的课程环境创设非常注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学习兴趣,解决各种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在“阅读梦飞翔”图书馆中,常常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各种创意海报,那是图书馆“图书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图书馆的定位是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便利和指导,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甄别、获取、处理学习信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采用积极的“图书馆营销策略”。比如,图书馆“寻宝”活动、藏书票展览、自制绘本展、故事角活动、图书馆义工奖励计划等等,学生可以明显看到自己的参与对图书馆环境带来的改变,深刻体验参与课程的快乐。

    学校教师努力创设富有生命气息和适合成长的课程环境,随着课程的深入而生成,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丰富。

    开辟与延伸,把课程空间拓展到广阔天地

    最适合的教育一定最贴近学生的心灵,也一定源自学生的鲜活体验。课程不仅在教室里发生,还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小体验中,课程空间应面向所有生活场景开放。

    为此,学校打通了科学教室面向种植区的墙,建起了水池,摆放了工具,让学生随时在科学课上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从中获取知识。在综合楼的屋顶建了池塘、砌了田埂、搭了棚架,营造了一个“梦田种植园”——这里有种植课程,让学生感受一棵棵植物美妙的生命周期;这里有劳动课程,让学生真切体验汗水与爱心的力量;这里有生活课程,“丰收分享会”让师生品尝到“付出就有收获”的甜蜜滋味……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打通和集中探究的深入,教师开始把目光投向校园围墙外的世界。学校之外的社区、场馆和大自然蕴藏着大量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于学校的课程体验。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不仅仅是参观,而是建立起有明确课程目标的场馆课程,在各年级分别设置科技馆课程、美术馆课程、博物馆课程、社区课程,在每学期的综合实践周内有计划地实施,成为学校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空间的不断延伸与拓展,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桌前,而是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和环境的熏陶。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文化的起点和核心,课程空间必须基于学生需求,并能提供多种选择,这样的课程才能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状态、真切的成长体验及自信的精神风貌。

    给予学生足够安全、自由、多元、丰富的体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快乐和自信,这是学校不断努力的方向。

    (此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BJJ012)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