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与其说我在教学,不如说我在与他们共同学习,他们给了我许多灵感,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而我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穷潜力。
给学生以学习空间
□蒋忆雯

    曾经看过两个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教学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个课例是日本的数学课。教师出了一道两位数相乘的题目,整个课堂静悄悄的,每个学生或是在自己的本子上演算,或是与身边的小伙伴轻声讨论。许多教师和摄像机围在他们身边,可他们却仿佛一点都不受影响,全程投入。在第一个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正确时,教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讨论,直到孩子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更神奇的是,这名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不超过10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比较震撼,留给我的思考是:为何每个学生可以如此投入?

    第二个课例是一节语文课《渔歌子》。刚上课,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教师轻声温柔的话语、富有情感的朗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在座的孩子们。这堂课并没有像平时的语文课一样,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自己消化掌握。而是学生读完诗词后,自己讨论、自己感受美的地方。教师肯定了每个学生的答案,并把关键词一一写到黑板上,给予他们鼓励和尊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慢地从诗词最表象的东西进行深挖,然后升华到诗人的情感和抱负。最后,教师又拿出了一首结构、内容相近的诗词让学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学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这让我想到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两句话:在教室里,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带着一颗不安的心,我选择了《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或许因为内心忐忑,在试教的过程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串联,一节课下来仍没有找到感觉。

    幸好,课后同行帮我梳理了一下失落的情绪,然后与我一起探讨文本。同行告诉我,最好先找到这篇课文的矛盾点。这个点拨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决定从天气的寒冷与人心的温暖这种强烈的对比入手,但我仍有顾虑。我说,学生如果找不到这个主题怎么办。她笑笑说,那就等,给他们时间,相信他们。我说,举手的学生就那么几个。她告诉我,可以找那些不举手的学生,他们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这样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重新审视每一篇课文,试着找出一条主线,并在自己的课堂尝试采取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从学生的小组排位到文本的选择,再到文本教学,我终于明白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静悄悄的课堂背后有着无穷的力量。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提的问题从浮于表面到越来越深刻,有些甚至是我没能考虑到的。他们不再是乖巧听话的接受者,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疑问,与伙伴的交流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好学。

    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警醒自己:下次能不能更好地捕捉到他们的思维,能不能有更好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与其说我在教学,不如说我在与他们共同学习,他们给了我许多灵感,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而我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更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无穷潜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