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特别策划·生态教育
县域教育生态建设,路在何方
□ 张志勇

    受教育政绩观影响,教育生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者如何全面考量教育生态的系统性、有机性、互动性等特点,从区域和学校层面加强教育观念治理、决策治理、行为治理、考核治理等,系统治理“教育污染”问题。本期特别策划,呈现一个区域生态教育的建设案例,同时邀请省域教育管理者与高校研究者共同探讨教育生态建设话题。

    教育问题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解决教育问题必须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必须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系统谋划。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变革。

    教育生态具有五大本质特征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系统性。教育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思考。

    有机性。影响教育现象存在和运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教育需要为儿童建构一个安全的、原生态的、无污染的成长环境。

    互动性。教育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自组织性。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内生性。教育不能违背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学的本质特征。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多样性是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满足每个儿童独特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已步入“深水区”,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看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以系统的、历史的、辩证的思维看待教育现象;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设计、规划教育改革方案;有助于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县域教育生态建设面临系列挑战

    郡县治,则天下治。县域教育强,则中国教育强。从县域教育生态建设的角度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政绩观偏差。不少市、县党政领导仍然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育。如何用科学的政绩观引领教育发展,这是建设教育生态的关键。

    系统辩证思维匮乏。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科目,如体育、艺术,无法有效考核的能力,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要么放弃,要么不重视。殊不知,这些科目和能力,对于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

    反科学教育思潮盛行。一味地相信时间出分数、出升学率,加班加点盛行,在把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时间这一变量因素强调到极致时,教育就没有了科学,就没有了对规律的尊重。

    缺乏可持续和终身发展观。只管今天提分数、涨升学率,不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甚至有的学校班主任荒唐地告诉学生:你今天辛苦一下,到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狭隘的教育工具论。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存在许多偏颇。从国家和社会来说,一味地强调教育的人力资源功能;从家庭和学生来说,一味地强调教育为改变命运服务。其实,教育的这些功利性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发展的本体性功能。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发展,一切都是缘木求鱼。

    创造力窒息。由于许多地方的教育一味地围绕考试和升学运转,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活力被统一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所压抑。今天的孩子有多少是怀揣人生理想的?地方教育局长、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创造的空间?考核评价指挥棒有多少是指向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法治思维缺位。不少地方教育系统法治思维淡薄,对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方案、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等,不仅不敬畏,而且弃之如敝屣。如此,一个地方的教育,不仅没有了规矩和秩序,而且失去了公平和正义。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于县域教育生态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县域教育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那么,县域教育生态建设的路径到底在何方?

    县域教育观念治理。一个县的党委政府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定位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恰恰是中国教育治理的核心问题。教育的观念治理,就是要解决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方向、办学理念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同样需要接受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教育。

    县域教育决策治理。教育决策治理,就是要解决县域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教育决策要不要公众参与,要不要进行专家论证,要不要合法性审查,是否需要集体决策,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决策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县域教育治理体系。健全的县域教育治理体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治理机制。包括:权力清单,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职能体系,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都必须依法进行规范,做到“权责法定”“法责必为”“法外无权”;行政分权与合作治理机制,就是涉及县域教育管理的所有职能部门,包括教育、编制、人事、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在坚持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务统筹管理权的前提下,必须明确各个部门在相应职权范围内的权力边界,不能相互交叉,要形成新的分权与合作治理机制;教师专业治理,就是要支持建立广大教师参加的教育学会和各学科教学研究会,充分发挥研究会在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家长治理,就是要支持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通过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治理,支持学校教育;社会舆论治理,作为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正确的教育舆论对县域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

    县域教育治理支持体系。良好的县域教育治理,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社会及其社会宣传和舆论,构成了县域教育治理的支持体系。

    现在,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县域教育治理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一个地方教育发展水平如何,与全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支持力度呈正相关,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态度,资源向学校开放的程度,代表着这个地方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必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同时更需要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注重建立校外教育资源支持体系,让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形成更具系统性的合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社会关爱,提供健康安全的课程资源和成长环境。社会教育宣传体系是社会教育思潮建设的主要阵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县域教育治理工具。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治理主要采取单一的行政管理,不透明的财政拨款制度和近乎刻板的达标评估。

    相比传统教育治理,现代教育治理工具要转到依法治教上来,全面建立依法用人、依法决策、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考核、依法追责机制,更多地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公开化、第三方等治理工具,加强绩效考核,等等。

    县域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是县域教育治理的核心,主要包括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的科学配置和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

    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尊重教育局长的专业性,长期配备有教育工作经历、热爱教育、懂教育的人担任教育局长,哪个地方的教育就会持续健康发展。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地方配备了一些没有从事过教育、没有做过校长的人担任区域教育局长职务。这些人具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具备很强的行政能力,但往往缺乏对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敬畏和尊重,急于出政绩、急于出升学率,等等。教育局长既应该是政治家,也应该是教育家,两者缺一不可。

    中小学校长要尽快实现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在我看来,山东省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本质,不在于去行政化,而在于专业化。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要尽快健全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选任制度、职级薪酬制度、专业发展制度、管理和考核制度,等等。

    建立“县管校聘”教师资源配置机制。说到底,就是要建立编制、人事部门分别管理教师编制、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政策和总量,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招聘、分配、交流、管理、考核的教师队伍分权合作治理新机制。

    县域教育资源供给治理。县域教育资源供给要正确处理好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关系,民办学校可以作为公办学校的补充,而不能以举办民办学校为名,推卸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教育责任。落实居民区中小学、幼儿园规划与配套建设,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长效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等等。

    在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比如生均拨款、生均公用经费,必须坚持城乡统一、校际统一;二是标准化,就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标准化,即按照国家学校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和配备,不应建设豪华学校、重点学校,等等;三是差别化,要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县域教育评价治理。县域教育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指标与考核体系。加强县域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一是提倡对学校教育进行增值评价,各学校生源质量不一样,县域内学校不拟直接进行学生学业成绩排名评价,而应基于学生的入学基础对学校教育进行增值评价;二是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系统的投入与产出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奖惩,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学校教育的诊断和改进功能;三是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评价,组织家长对学校教育进行网上评价,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四是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教育质量评价不能自说自话,山东省正在委托零点公司进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全省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尊重规律、依靠科学,促进全省中小学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系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