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从课堂到管理的文化跃迁
□ 高新中

    推荐理由

    “三分课堂,七分管理”,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的课堂改革充分诠释了这一命题。虽然地处城乡接合部,虽然生源、师资不理想,虽然发展困难重重,但学校依然选择课改彰显教师生命价值,绽放学生生命光彩。灵活多变的小组学习、团队创优的捆绑评价,课堂改革让管理升华为文化。

    刘方琪,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八年级(5)班学生,勤学好问,但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成绩始终不够理想。每当看到同学们捧到金光闪闪的奖杯时,她总是既羡慕又自卑,原本刻苦勤奋的她对课堂的恐惧感与日俱增……

    班主任刘建春很快发现了这一现象,主动与刘方琪交流谈心,并让品学兼优的学生肖金宇作为她的同桌。他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中也成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刘方琪从肖金宇身上发现了许多自己不具备的闪光点,当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肖金宇及时给予指点。就这样,刘方琪很快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并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找到了自信的快乐。

    这是册山中学实施师友互助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师友互助学习,让我在成长路上不再孤单!”重拾自信的刘方琪如此诠释了学校课堂改革的成果。

    让课堂成为生命体验场

    册山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不理想,传统课堂教学之下,“1/3的学生能学懂,1/3的学生似懂非懂,1/3的学生几乎不懂”,这一现象深深刺痛了册中人的心。

    小组合作学习由来已久,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和青睐,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中。当前,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较为普遍。但事实证明,这种小组合作在册山中学水土不服,课堂表面热闹却流于形式:少数小组长的包办或一言堂,养成了其他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沦为讨论环节的看客和观众,并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这一现实,册中人坚持问题导向,实施课题攻关。学校课改团队对最初的4-6人学习小组进行大胆改进,以两位同学为1个基本单位,采用“1+1”师友结对方式,实施精准帮扶、共同成长,然后再根据学习需求向外拓展,3个“1+1”师友对子又结合形成6人学习合作组。

    就这样,班里学师和学友组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师友组合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活动基本单位,非常具体和直观,彻底解决了合作学习泛化和流于形式的问题。“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只有学习双方进入彼此对话的角色,教育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单位时间才会有所获益。”册山中学校长李思栋说。

    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推进活动:师友小组构建、师友评价、师傅与学友职责培训、和谐互助示范课、和谐互助研磨课、教研日推介典型、班主任和谐互助经验交流会、备课组长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研讨会、优秀师傅培训会、我们的和谐学习故事征文、优秀师友感言评选、和谐互助典型人物展示……形成了一个系列、完整的推进系统,实现了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型。通过评选表彰和谐互助优秀师友、十佳课改先锋教师、和谐互助先锋班级、和谐互助优秀教师推介,进一步助推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运行。师友捆绑评价的“积分银行”“零存整取”“分期信贷”等富有社会气息、贴近生活的金点子,激发了师友互帮互助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

    为了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操控,学校课改团队总结梳理出和谐互助教学“四段八环”基本模式: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互助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归纳总结、达标反馈、作业布置。每个环节融入师友互助元素后,教学过程更加灵动,学生主体更加凸显,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和谐互助育人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师傅”快速成长,成为老师的助手和小名师,他们走上讲台,帮助同学答疑解惑。师友间,自发制订师友公约,实行兵教兵、兵帮兵、兵促兵、兵练兵、兵强兵,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师友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做人的价值,增进了友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使班级和课堂变成生命的“体验场”。

    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创优

    随着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深入推进,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和谐互助运用的浅层次单调化、不同学科之间怎样衔接、和谐互助如何生活化等,成为深化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拦路虎”。要想啃掉这块“硬骨头”,需要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面临师资流失严重、教师职业倦怠和各自为战等问题。在这关键时刻,李思栋果断决策,整合教育资源,在教师中开展同伴互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创优。发挥集体智慧优势,从教育的不同层面创建立体式、序列化的多个教育共同体,采用捆绑式评价方式,让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激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升华带来了活力。各共同体以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为统领建立愿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全方位、多层面激发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教师之间互学互帮、合作共赢,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在这种意义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也决定了教育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师友互助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李思栋不无感慨。

    在学校总体愿景的统领下,每个年级共同体都有基于年级特点的年级愿景。七年级共同体愿景:新起点,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礼仪教育);八年级共同体愿景:惜生命,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感恩教育);九年级共同体愿景:致青春,做一个知难而进的人(励志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教育内容有所侧重,赋予“和谐互助”不同的内涵,每个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但一切教育行为都指向各自的共同体愿景,这样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台阶式、连贯式可持续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教学质量都与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相结合,纳入《学科研究共同体考核办法》中,人与人之间捆绑、教学各环节与和谐互助捆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培育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建构和谐互助的教研组文化,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研氛围,并感染到每一位教师,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并将其转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和乐园,更是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落地生根、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的实践场。为了避免班级教师各自为战,学校成立班级共同体。班级共同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师友共同组成,班主任是核心,师友是主体,任课教师是主导。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班级共同体的组织机构是班级教导会,由班主任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参与班级事务管理,针对和谐互助师友共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班级共同体是一个纽带,把班主任、教师、师友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教育发生在教室,让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相长,在班级学生共育中提高了专业水平。

    从学习策略到生活方式

    共同体建设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并凝聚成一股综合的力量让教育回归整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房天禧、张凯俪是一对师友,他们表示在师友互助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彼此相互给予的鼓舞和力量。师友房天禧动情地说:“在师友互助中,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一名小师傅。在帮助学友的同时,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张凯俪学友则说:“在和谐互助学习中,我不单单收获了一个好同桌,更收获了一个好师傅。因为有了他的帮助,我的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因为有了他的帮助,我才有了更大的进步,感谢成长路上让你我同行!”

    针对农村学校“五加二等于零”的现状,学校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使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通过师友互助这一学习形式紧密联系起来。原来彼此陌生的家长因孩子成为朋友,多个家庭一起旅行、一起聚餐、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互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访校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学校不仅担当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同时还唤醒了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

    如今,在册山中学,和谐互助已不再是课堂上的学习策略,更成为全校师生在校工作、学习、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人在“赠人玫瑰”时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每个人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己。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