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专家点评
课堂的意义在于公民成长
□ 陈炳伟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即社会,课堂是孕育公民的摇篮。基于这样的思考,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着力构建以“和谐互助”为载体的新课堂。“学生在课堂表现如何,就是他们今后进入社会表现如何”。学校虽地处偏远农村,为了让这里的学生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册中人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小公民成长条件,促进他们在课堂的成长。几年前,他们尝试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一向乐于创新的册中人在校长李思栋的带领下,开展了一项关于“小组合作最合适人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最合适的人数为3人或4人,并且需要男女学生搭配合理。“这样的小组人数,课堂效果最佳,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数学教师刘建春说。

    在班额大或超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做到“4人一组”?册中人打破常规,以两名同学为一个基本单位对班级学生重新分组,一名同学为师友,另一名同学为学友,互帮互学,亦师亦友。课堂上,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些关系无时不在发生联系,其中的知识无非是联系他们的一个载体。这样,学校教育再也不是人与知识的单向关系,而是不断实现以知识为载体,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和谐成长,也实现着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应具备能够适用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其中,人的自我认识(即自我)和社会交往(即人与人)能力成为人发展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校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册山中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直指“人”的成长,由此生发出师友互助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为师生发展搭建了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师与师、师与生、师友与学友,每个人善于倾听、学会表达、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充满理想、和谐相处,顺应了学校教育中核心元素的内在需求,彰显出其蓬勃的生命力,最终生长出的必定是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教研室主任)

    作为扩版后现代课堂周刊的主打栏目之一,“寻找课堂改革样本”旨在关注一线课堂创新成果,关注微观领域的教学创新,发现基层学校的课堂改革成果。欢迎来稿,欢迎提供报道线索。

    联系电话:18610378011

    邮箱:362149788@qq.com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