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探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道”

    日前,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有关情况。据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1824个县(市、区)通过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县区总数的62.4%;继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5省(市)之后,又有广东、福建两省所有县级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那么,从省域角度看,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又取得了哪些成绩?本期特别选取广东、福建、山东三省,推介其主要做法。

    自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全国督导系统不断督促地方政府强化责任意识,统筹规划,保障投入,从教师配置、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到特殊群体关爱,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利益的全民共享,大大促进了教育公平。如广东省全面建立工作统筹、资金统筹、师资统筹、考核统筹的推进机制;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在全国较早建立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管理机制;山东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

    广东:“四统筹”抬高底部保公平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人口多、区域发展差异大的省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即坚持工作统筹、资金统筹、师资统筹和考核统筹。各地呈现出党政领导重视、组织体系健全、部门分工明确、推进机制完善、实施成果显著的良好工作局面。

    工作统筹。全省建立各级政府层层抓落实的“纵向统筹”和政府职能部门参加的协调联动“横向统筹”机制,形成较强的工作合力。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基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将工作重点聚焦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各地各校层层建立问题清单,集中解决薄弱环节。在加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工程建设、努力增加学位供给的同时,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合并、托管、一校多区、集团办学、建立学校联盟等多样化办学机制,推动名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先进办学理念,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资金统筹。省委、省政府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省级财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创新转移支付方式;制订省级财政教育投入“一揽子计划”, 2013-2015年连续大幅度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2015年已达到小学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每生每年1950元;推进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改革,统筹安排“创强”奖补资金100亿元,以奖补资金形式拨付,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发挥资金激励作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捐资办学,调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同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不低于普通学生8-10倍的标准拨付,并从2015年起,在全省范围实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

    师资统筹。建立健全补充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近年来为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补充近4.2万名合格教师;建立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鼓励地方政府与师范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乡村学校“一专多能型”教师;建设8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与市、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建立“校地对接”“校校联动”新机制,大力组织开展省级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建立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县域内教师与公务员相当、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相当)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在全省范围全面实施乡村教师岗位津贴(2016年改为生活补助)政策,2016年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每月800元。

    考核统筹。省委、省政府把教育“创强争先”的督导评估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检查项目,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和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招生、教辅、减负、举报五大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建成规范办学的长效监督机制。

    到2016年7月,广东省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实现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福建:“一盘棋”强化均衡提质量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既有比较发达的沿海经济带,又有不少省级扶贫县和原中央苏区县,地区发展差距大。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战略,攻坚克难,2016年成为全国第7个整体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督导评估省份。

    注重制度顶层设计,形成全省“一盘棋”。省政府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与市县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格局和协同推进机制,在经费保障、资源配置、师资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研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配套政策,并督导狠抓落实,将实施“全面改薄”、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均衡县”创建等列为省政府“立项挂牌办理”项目,有效保障了提前一年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强化省级经费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省级财政对49个基本财力保障县的教育转移支付补助比例达80%,对原中央苏区县农村中小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比例达90%。除安排各项基础教育专项资金外,省级财政又安排补助资金,扶持23个省级扶贫县和原中央苏区县教育发展,2013-2015年共补助5.75亿元,2016年达22亿元。

    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根据常住人口规模调整中小学布局。在城区实施中小学扩容工程,新增65万多个学位,大大缓解了“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在农村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全省98.8%的小学生上学路程控制在3公里以内。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功能教室和教学仪器配备,100%的中小学达到省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抓补充,解决结构失衡问题:2008年,全省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实施农村紧缺学科师资学费代偿、省级扶贫县补充教师工资资助、新任教师统一招考、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等计划,近五年招聘录用中小学新任教师3.3万,40%为乡村教师,50%为紧缺学科教师,保障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抓交流,促进师资配置均衡:2009年,全省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校际交流,近两年教师交流比例达12%,其中骨干教师占20%;抓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首轮培训教师15万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从23个省级扶贫县选派350名校长教师到省市优质校跟岗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到23个省级扶贫县支教、送教,培训教师近万人次。

    强化质量提升,注重文化引领。为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全省在城区全面实施“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小片区管理”模式,缓解择校问题。在3/4县市的农村地区,探索实施“职责授权、资源统调、多元扶持、分年评估”的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提升农村薄弱学校“造血”功能。依托传统名校,构建56个“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形式的办学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福建省还发挥侨乡优势,与省台办签署备忘录,共同开展闽台校际交流合作、青少年学生交流等活动。举办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增进感情,加深了解,深化“两岸同根同源”认识,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山东:“三坚持”城乡一体谋创新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目前,山东省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达到114个,占全省137个县(市、区)的83.2%。其余县(市、区)2017年将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亲自调研、部署,每次到基层调研必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情况,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人、地、钱”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城乡一体。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乡村弱”“城镇挤”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实施、乡村提升、城镇扩源”的指导思想,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体,以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为两翼,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全面改薄”已累计投入资金416.8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9.04%。解决大班额问题已累计完成投资718.53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839所,聘任教师7.6万名,新增中小学学位128.85万个。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省委、省政府用盘活资源的政策解决中小学超编缺人问题,用优化存量解决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效益问题,用创新管理解决教师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问题以及部分学校教师短缺问题。2016年全省核定中小学编制77.76万名,其中乡村学校按班师比核增3.76万名;调配分流富余教师、教辅人员1.65万人;3.46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其中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1.22万人,819名城镇校长到乡村学校交流任职。

    同时,政府财政投入、融资与降费相结合,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省教育厅联合财政、住建等部门出台文件,对涉及中小学配套建设的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12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减免,降低建设成本15%左右。

    (高影 整理)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