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链接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大变样。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仅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对此,他们也有话说。

    ◎校长说

    集团化办学让学校更优质

    汪振义是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西部教育集团总校长,在他看来,金普新区以让每一所农村学校都优质为办学目标,以聚焦学校文化重塑为发展路径,以资源共建共享共生为发展策略,走出了一条以集团化办学促进乡村学校均衡、优质发展的新路。

    政府保障,为教育集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金普新区按照“均衡、优质、特色”的均衡发展思路,出台了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集团化办学管理考核制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为乡村教育提供保障。这些举措为农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共享,探索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金普新区面对师资、生源条件都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提出“让教育家到农村办学、让优质资源走进乡村”的均衡新理念,选派优秀校长到农村,组建教育集团。西部教育集团是其中之一。西部教育集团目前有7所学校,集团内各学校建立起目标共同、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优势资源的植入、融合与再生,实现合作共赢。

    文化育人,创新学校内涵发展新路径。集团化办学以助推农村学校均衡发展为宗旨,引领各学校按照“本土性、传承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逐一梳理各校的育人主题和学校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一校一品的教育格局。而经过全员参与确立的学校办学理念,成为人人信仰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外显于行,更逐步内化于心。

    ◎教师说

    事业在均衡的春风里兴盛

    周佳泉是一名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小学教师。在整个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的学校在变、盘龙教育在变、云南教育在变。

    政府积极谋划,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周佳泉所在的学校是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有两个校区,其中同德校区前身是盘龙区白马小学,是一所薄弱的城中村学校。盘龙区委、区政府为保障学校建设,开展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好了、校园美了、校际差距小了。顺利通过了国家、省、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

    建好两支队伍,促进学校师资水平提升。周佳泉介绍,他所在的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目前教职工编制数已达省定配置标准,并能充分满足按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这得益于当地教师核编补充方面的新机制,金康园小学每年可以根据学生规模核定教师编制,并能到省内外优质师范院校引进和招聘教师,优化年龄、学科结构。

    同时,学校依托区、片、校三级师资培训网络,融入全区“专家引领—自主研修”培训,促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推动了全区教师专业提升的均衡发展。

    周佳泉说,他从教25年来,历经了学校的变化、区域教育的发展和城乡学校的携手并进,深切感受到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

    ◎家长说

    有“度”的教育让心灵更自由

    刘希文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一位学生家长,同时也是一名人大代表。去年,在国家对吉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时,他参加了座谈会。当时,谈到吉州区教育工作的新面貌时,刘希文总结了“五个度”:

    一是吉州教育办得更有高度。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吉州区是一个“高频”词汇,“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全社会传承庐陵文脉、匡复庐陵学风”,已经成为吉州政府和人民的共识。

    二是吉州教育办得更有力度。吉安市吉州区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不等不拖、不靠不要,将困扰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班额”等“老大难”问题一一破解。比如,在解决优质师资外流的问题上,吉州区实施教师待遇“五个一百万”工程,每年安排100万元奖励教师,安排100万元用于教师体检,安排131万元派教师赴外研修,安排190万元发放农村边远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筹集100万元帮扶困难教职工。这些举措都是政府用心、用力抓教育的生动体现。

    三是吉州教育办得更有广度。吉州区通过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强弱校“一对一”拉手帮扶、组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联盟,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校际教学差距不断缩小。

    四是吉州教育办得更有深度。刘希文有两点感受非常明显:首先,学校办学条件在逐步提档升级,学校越来越漂亮;其次,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建设,逐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学会做人,这一点是家长最欣慰的。

    五是吉州教育办得更有温度。近年来,吉州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逐年增多,但区里并没有关上公平之门,全部给予“市民待遇”,“零门槛”安排其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在教育扶贫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应助尽助,特别是对42名孤儿,区里全部安排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帮助,兑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