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评论
打赢扶贫攻坚战,乡村教师是支撑是引领
□ 本报评论员

    两会期间,“教育扶贫”成为代表委员们普遍关注的热点。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看着孩子上学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3月12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也重点谈到教育扶贫和乡村教师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师是根本保障,大有可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师当仁不让成为教育扶贫的主力军,是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教育的重要基石。要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主要目标,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保障,必须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

    从精准施策出发,当务之急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

    教育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支持乡村教师也要找准痛点,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当前,我国有300万乡村教师,他们扎根在乡村教学一线,不仅工作辛苦,而且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同时,面对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乡村青年教师成长苦闷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强化责任、大胆创新,优化教育治理,深入推进编制、职称、待遇、培训、岗位评聘、荣誉制度等的综合改革。

    但更重要的是,让乡村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不仅仅是待遇有改善、生活有保障,还要工作有价值、职业有尊严。

    实现教育扶贫,除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支撑作用,还应该重视他们在乡村文化重建中的引领作用,让乡村教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开路先锋。传统乡村生活中,乡村学校就是一方文化高地,乡村教师是最有文化的人,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深受尊重。作为先进教育文化的代表,乡村教师既应该在乡村职业教育培训、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也应该在乡规民约制定、移风易俗建设、乡土文化整理以及现代乡村治理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消除乡村教师与乡村生活的疏离感,重建乡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尤为迫切的教育命题。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既是扶贫的重要目标,也是扶贫的有力支撑。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扶贫的有力支撑,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期待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支持乡村教师,让乡村教师有幸福感、价值感、获得感。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