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校长上课”不会必然带来学校发展,学校发展也不一定非需要“校长上课”。如果精力允许可以亲自带班上课,但更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引领学校整体发展。
上课,非优秀校长的“充要条件”
□ 陈 罡

    中小学校长到底要不要亲自上课,一时间在学校展开了广泛讨论。“上”还是“不上”,成为校长们非常纠结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会突然冒出来?

    首先,我认为主要是由当下校长们的工作现状而引发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去行政化”提了很长时间,但一些学校依然得不到改观。处级校长、科级校长依然如旧;参加会议、学习指示是家常便饭;召开会议、传达文件是主要工作。要完成这些文件要求的工作并非易事,哪有精力再去上课?于是,校长们半推半就地远离了课堂,将“校长”做成行政管理人员,也是无奈之举。

    其次,由于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导致许多学校“大校额”“大班额”。规模急剧扩大的后果是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师生安全成为悬在校长头顶之剑。常规管理、安全监管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占用校长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有校长抱怨,每学年开学后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认识新进教师,更不要说通过谈话、听课深入了解他们。作为曾经多是优秀教师的校长们,想真正带班上课成为一种奢望。

    再次,关系到对校长的评价问题。一位校长是否称职、优秀,主要是看所任职学校师生的发展状况。那么,校长自己上课与学校发展有无必然联系?我认为,一位校长能够有精力走进课堂、坚持上课,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这有助于校长了解教学前沿,体会教师的教学状况。同时,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以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在这样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发现,“校长上课”是“学校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校长上课”不会必然带来学校发展,学校发展也不一定非需要“校长上课”。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名师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校长,而优秀校长也有许多并非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究其原因,实乃校长的专业并非“教学”,而是“学校管理”,即“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校长专业标准中指出,作为一校之长的专业人员,校长主要承担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职责。仅就核心的“领导课程教学”而言,校长应该重点做好学校课程的整合建构和课堂教学的具体指导两项工作。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校长需要站在学生的成长规律、国家的要求、教育的发展等立场,明确提出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在此前提下,校长应该带领全体教师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校课程”的研究,因为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的课程建设不会失去方向,不会以“拍脑袋”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拼凑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和结构体系,真正指向学校系统中心位置的师生发展。

    一方面,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其核心就是这所学校的“课程”。学校的课程方案是校长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制订的。最为核心的应该是“一图一表”:“一图”指的是学校的课程图谱,这是学校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的“食谱”,这份食谱既要满足全体学生吃饱的问题,也要满足每一个学生吃好的需要;“一表”指的是学校的课时计划安排表,这是为了明确每个年级所有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安排,只有在课时计划安排表中落实了,学校的课程才会真正落地。

    从这个角度看,校长上课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更为侧重的还应该是引领整个团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校长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校长在领导课程教学中走进课堂,能够具体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校长可以通过组织研讨活动、听评课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即使上课也应该多开放自己的课堂,让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示范中获得启示。校长要作为教师的同行者,通过日常的研究鼓励他们批判反思现实的教学,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校长要不断引发教师关注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和全面成长。

    除此之外,校长作为领导者,还要通过完善的常规制度和娴熟的管理技能提升领导力。校长要具有保证学校发展机制正常运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的执行力,有驾驭社会和人际资源的能力,有能够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的能力。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教师参与决策,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校长要通过设立愿景、确立价值定位和教育理想,为全体师生带来工作和学习的意义感。所以,“校长专业”的“专”一方面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专”,另一方面是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的“专”。

    因此,校长如果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亲自带班上课,但更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引领学校整体发展。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