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他办学让胡适感慨万分:“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邻为学府,其毅力真可佩服,有这种建设,使我们精神一振,使我们感觉中国事尚可为。”
王世杰:从政不改“学人之志”
□ 唐文雯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民国时期任期最长的教育部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其著作近20多部,代表作是《比较宪法》。

    “古代学人从政,达到最高职位,事极寻常;但近代学政两途,都远较古代为艰辛,所以学人从政虽不乏其人,但在两方面都达到最高地位,则为数极少。民国以来,首推蔡孑民先生,继之者,屈指数之,唯有雪公一人矣。”此言雪公何许人也?即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在多个领域造诣颇深,被称为“观察上世纪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从政的一个标本”的王世杰。

    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世杰出生于湖北省崇阳县。他自幼敏而好学,12岁就读于张之洞新办的“高小”,21岁进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学系。武昌起义爆发后,王世杰毅然辍学南归,投身于辛亥革命,革命失败后,远赴英法留学。因亲历革命,王世杰深感民主建国较之实业建国更为急切与根本,故弃理从文,相继获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与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王世杰与教育情缘不浅,因教育之业进入政界;更因教育使其政治之业腾飞;最后亦因教育离开政治圈,专注于教育科学事业之发展。

    1920年博士毕业的王世杰,应蔡元培校长之邀在北京大学教《比较宪法》和《行政法》,为师六载,深受学生喜爱。因擅长政治与法律研究,王世杰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一职,当时国民政府初期所颁布的所有条例法规,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随后,王世杰兼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他就任武大校长时曾慷慨激昂地说:“我此行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他认为,武汉大学不仅要适应现在武汉的需要,并且要能适应将来武汉的需要,担起文化中枢的责任。为了创办武汉大学,王世杰曾与阻挠建校迁墓、漫天要价的地方豪强斗智斗勇,也曾与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因办学经费事宜而斡旋。他倡导文、法、理、农、医学科设置,强调“教授治校”,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体育训练和外语训练,并注重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其带领下,武汉大学受到海内外广泛赞誉。曾在学校讲学的胡适在日志中这样记载:“雪艇诸人在几年中造成这样一个大学,校址之佳,计划之大,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学校所无。人们说他们是‘平地起楼台’,其实是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邻为学府,其毅力真可佩服,看这种建设,使我们精神一振,使我们感觉中国事尚可为。”王世杰对国立武汉大学可谓情深意笃,他随国民党迁往台湾后,曾有意在台湾再建一所国立武汉大学,但终未能遂愿。

    1933年4月21日,王世杰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其政途因教育之业日渐腾飞。他任职近五载,成为自晚清学部成立以来任期最长的全国教育行政最高首长。王世杰关注边疆教育,整顿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是他一生担任要职最多的时候,但他依然心系国家教育事业,为保存已有教育根基耗费心神。全面抗战爆发后,王世杰召集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到南京,商议将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大学迁至长沙,后因战争局势急转直下而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弦歌不辍。

    1949年王世杰去台湾,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为时八载。至此,王世杰又因为教育之业离开政坛。王世杰初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增开研究所,致力于科学发展和经济腾飞。

    “学人从政”的王世杰虽身处要职,却始终保持“书生本色”。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说:“雪公早年接掌武汉大学,是其事业以学术工作始,最后的主持单位为中央研究院,是其事业以学术终,始终均在学术界,也可证明雪公基本上是一位学术人物……出入政界数十年,雪公手不释卷,与他谈话时,他条分缕析的思考,十足是一位学者谈话的态度。而生活习惯谨饬修整,不烟不酒,也别无不良嗜好,仍是十足的书生本色。”1981年4月,这位老校长于台湾溘然长逝,遵其遗嘱,只在墓碑上刻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此举足以说明王世杰校长的“学人之志”。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