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教师要有预见力
□ 蔡 伟

    预见力包含预见意识、预见性思维和预见习惯等,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岗位要求,我们认为其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三个维度:以回顾总结为核心的反思力,以当下实践为核心的执行力,以着眼发展为核心的预见力。“三力”构成时间上前后相承的线性关系,形式上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内容上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换言之,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中的“三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由于“预见力”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理解与把握上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预见力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概括而言,预见力主要有以下三大价值体现:

    预见力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时进行正确判断的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太难,教育教学方法是否为学生所喜欢,教育教学语言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等,这一切判断是否得当,都是教师能否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关键。以教育语言为例,如果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强大的语感能力,那么教师的教育语言可以表现得更加典雅、委婉、深刻;反之,如果面对的是一个语言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表达就需要简单、直接、浅显一些。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预见能力,面对不同性格、水平的学生作任意表达,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甚至有可能产生负效能。

    预见力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前瞻性思维的表征。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蓝图。教学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但教学设计不仅仅看问题设计是否中肯,活动组织是否丰富,内容安排是否厚实,方法使用是否多样,更要看这些问题、活动、内容、方法是否适合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经验、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例如,表演方式虽然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一些理科实验中就不受人“待见”,使用时就需要合理考量。

    预见力是中小学教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有两大特征,一是预设性,二是生成性;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这两个方面对于教学来说是缺一不可的。问题是,预设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预见力可以理解;生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突发的非预设部分。例如学生给出出乎教师意料的回答、提出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做出教师不能想到的行为等。既然生成性的东西是非预见的,又该如何体现预见力的重要性呢?我们知道,教学是复杂的工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可能穷尽一切,但“想不到”“难预料”并非我们放弃预见性思维训练和预见力培养的借口。因为面对同样的教学生成性困境,不同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而每位教师在课堂采取的策略均源于其基本的教学判断。那些具有预见意识与能力的教师,面对所有的生成状况虽然也不能全部作出科学判断,但相比那些缺乏教学经验,又从不进行预见性思维训练的教师而言,他们所作判断的正确率要高得多,从而也更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

    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预见力?

    重观察调研。教师平时要注意加强对各级各类学生的观察和调查研究,课堂上更要随时观察学生,重视对学生的即时调研。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更应进行现场的仔细观察,可以通过适度的提问、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自由表达等方式作快速的调研,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正确地把握学情。

    重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基石,教学的各环节都是根据教材进行设计的;而且对教材作精准的分析,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活动组织与方法设计等。如果教师对教材烂熟于心,对教材的方方面面有深入的思考,就容易应对复杂的课堂变化。同时,教材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差异,教材分析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及答案的预设。

    重发散思维。思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聚焦,另一种是发散。思维聚焦属于归纳推理范畴,重在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答案;思维发散属于演绎推理,重在发现各种要素,寻找问题。两种思维形态对于人的发展都很重要,但对于教师的预设力培养来说,思维发散尤为重要。因为经常性的发散思维,实际上是对多种状况的应对训练。换言之,课堂状况正好符合某种思维路径,教师则可以不假思索,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课堂出现的情况并不在任何思维路径中,但由于“思”多“识”广,解决起来也较为容易。长期的思维发散训练,有助于帮助中小学教师逐步形成预见力。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