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教师要“懂儿童”
□ 王莉韵

    童心、童趣、灵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品性与标志,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珍品。懂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童心,诱导儿童的童趣,激发儿童的灵气。

    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爱教育、爱学生、爱专业”的职业素养,小学教师具体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他们除了要具备教育工作者的共性职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懂儿童”。懂儿童,是一切优秀的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对每一个人来说,小学阶段是为一生学习知识奠定基础的阶段,是一生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促进一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责任特别重大,意义也特别重大。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提出并努力践行的“一切为儿童”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深思。

    “为儿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念,包含儿童的当下和未来,以及儿童德智体美的方方面面。现在有人在小学教育中提出“为孩子的未来托起明天的太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本质恰恰偏离或窄化了“为儿童”的理念,其关键恰恰是忽视了儿童教育的“当下”。小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为了儿童的“当下”。如果忽视了“当下”,儿童就不可能有身心健康的“未来”。

    践行“一切为儿童”的理念,必须以“懂儿童”为前提。

    懂儿童,是理念,也是行为。儿童,有其特殊性。童心、童趣、灵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品性与标志,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珍品。懂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童心,诱导儿童的童趣,激发儿童的灵气。一切为某种功利而实际上在泯灭童心、压抑童趣、窒息灵气的教育行为,都是罪孽。真正懂儿童的小学教师,与儿童在一起,发生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就会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样,亲切自然,得体有效。

    懂儿童,是途径,也是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要想在儿童的教育教学中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提升对儿童了解的程度。可以这样说,所有优秀的小学教师都是通过“懂儿童”这条路成熟起来的。懂儿童的深浅,决定了小学教师教学成效的高低甚至成败。观察小学教育我们很容易发现,有的教师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如行云流水,那是因为他(她)懂自己的教育对象;而有的教师则处处受到学生的抵触,不得不虎着脸训斥学生,那是因为他(她)对儿童的无知。

    要具备“懂儿童”这一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必须自觉摒弃世俗名利的羁绊。要彻底摒弃名利羁绊比较难,而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观察和分析儿童行为,欣赏和理解儿童的童心童趣,感受甚至享受儿童的灵气,需要远离世俗,掺不得半点名利的欲望。人们在评价和赞美有成就的艺术家、教育家时,常常用“童心未泯”来形容,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前提下,要提升自己懂儿童的素养,需要认真学习,尤其需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已经相当成熟,古今中外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作为小学教师,一般在职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理论,但随着时代变化,儿童心理也在变化,研究儿童心理的理论也在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知识时,有必要提陈鹤琴先生。他是杰出的本土儿童心理学家,他的“一切为儿童”的理念值得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不断体认、反复消化。在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毛蓓蕾在她的著作《心之育》引言中说过:“要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了解孩子们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从而采用有效的、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去指导帮助学生。”

    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育全过程中亲近儿童、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分享儿童的忧虑和欢乐。在儿童欢乐的时候观察他们,发现他们欢乐的源泉;在儿童苦恼的时候分析他们,找到他们苦恼的原因。我29年前走上小学教育之路,师从毛蓓蕾老师,目睹了她亲近儿童、深入懂得儿童的风采。她说:“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跟踪他们成长的足迹。”她还说:“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给了我一生的欢乐。”

    我们应该看到,当代的儿童已经不是30年前的儿童,他们受到电子媒体的深刻影响,信息特别丰富,视野特别宽广。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他们十分缺少情趣盎然的玩伴,这一切都会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与过去的儿童不一样,这就更需要教师下功夫去学习和研究,做一个懂得当代儿童的教育工作者。

    任何职业的核心素养都是多元的,小学教师亦然。而“懂儿童”这一核心素养,是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专利”,一切想成为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人,请从提升“懂儿童”的素养起步。

    (作者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