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主编手记
为什么他如此迷恋课堂
□ 褚清源

    有时候,一节好课会超越课堂本身,让你看见的不是教学,而是情怀。

    3月22日,时隔33年,60岁的赵新芳重回课堂上了一节语文课。赵新芳是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马上要退休的他自称这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课”。

    33年前,以上课的方式开始职业生涯,今天他想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他刻意设计的结果。在他看来,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以这种方式作别职业生涯,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在局长岗位上,赵新芳做了许多在别人看来是分外的事。他是一些学校的不速之客,常常一个人驾车早早守在校门口,据说他造访的学校都是有故事的学校,都是校长敢于谋变、改革的学校。许多时候,他是比校长到校还早的人,一进校就坐进教室,倾听、发现、访谈、记录。他曾经连续一年时间跟踪一所名叫“段村”的村小,写下了大量的段村教育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赵新芳出版了两本很有分量的书。别人说他高产,其实他自己清楚,这些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脚步和心灵丈量出来的。

    交代这些只是背景铺垫,意在说明已经离开讲台33年的赵新芳为什么要执意用上课的方式作别教育。这绝不是作秀。

    其实,局长上课不是新闻,一位局长执意以课改的方式上课才是新闻。

    这一次他依然选择的是一所课改学校——邢台思源实验学校。这所刚刚创办两年的学校,学生已经高度自主,课堂改革风生水起。

    赵新芳执教的是文言文《卖油翁》。

    一上课,没有精彩导入,以一句再朴素不过的话开场: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卖油翁》,为什么是共同学习呢,我以前没学过,起点与大家一样。

    他的课堂立意很有前瞻性,跳出了教师教的层面,而是思考学生如何学,整堂课是基于学习的设计。

    他首先抛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四字诀”:“梳、译、读、背”,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疏通文意。

    而他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设计,直击了学生学习的痛点。

    一堂课下来,赵新芳很少讲,他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点拨者,不越位,不缺位,必须到位。

    第二节课,在赵新芳看来,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人物的写作特点值得关注。

    “通过学习《卖油翁》如何把握人物特点呢?”赵新芳让学生现场描述自己的特点。

    “您特爱笑。”

    “老师,您的手部动作很丰富。”

    “老师,您的一头白发,最引人注意。”

    于是,这位老人在与学生的愉快交流中又收获了一个新的名字“赵太师翁”。

    这节课上,赵新芳是一位虔诚的倾听者,精彩属于孩子们。在总结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时,学生们展开了观点的碰撞。

    有学生说,熟能生巧,有学生说,高手在民间,也有学生说,有量变才有质变,还有学生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由此达到了一个“沸点”。

    课的最后,赵新芳利用10分钟时间拓展了一篇文言文《卖蒜叟》。学生很快可以通过直译复述文本的内容。

    两节课结束了,学生们意犹未尽。赵新芳则看起来上得格外轻松。如果说示弱是赵新芳的课堂艺术,那么真诚则是他最大的特点。因为真诚,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有人说,这是一节既有质量意识,又有未来意识的课,既做到了考试的底线保障,又有思维的拓展。

    赵新芳却道出了自己上课与其他教师上课的不同。

    “我耕种的是“开心农场”,不是真正的农夫,所以我的课堂不足以作为样本。”

    赵新芳是在用行动诠释课改没有那么难,用行动注解课堂是他的最爱。对他而言,这一生属于教育,不可能转向别处,即便退休。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赵新芳何尝不是这样。为什么他选择这样一种退休的方式,为什么他如此眷恋课堂、迷恋课堂?因为他对教育爱得深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