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如何解决学优生“吃不饱”问题
□ 陈 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课堂比过去热闹了许多,小组合作、展示反馈、多元评价等现代理念充溢着课堂。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大班额环境下,那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优生,课堂精力的流失率却非常高,完成任务后的“闲坐”白白耗费了许多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能避免这个问题。

    如何解决学优生“吃不饱”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给他们充足的资源。”一位专家的建议令人醍醐灌顶,于是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首先是给学优生“加餐”。每一次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我都会把足量的“加餐”题目留给学优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得到额外的奖励,于是积极性提高了,“闲坐”现象消失了,每个学生都在奋笔疾书。当大部分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后,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吃了增量的“食物”。

    其次是让学优生学会“加工”,使知识成为新的“食品”。不适合“加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让学优生整合、加工大部分学生做过的题目,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为他们要在小组内充当讲师,为学困生解疑释惑。由于他们早就完成了任务,而且对题目进行了深加工,讲解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这样调整之后,教师的备课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时时想着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所以必须深入教学内容,深挖教学资源,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为学优生准备足量的“食物”。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在不影响全班学生学习进度的前提下,检验“加餐”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尝试的是不占用“公用”上课时间,课间或其他时间进行检验。

    一段时间坚持下来,不仅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就连那些普通学生也会时不时尝试“加餐”和“加工”。

    尝到了“甜头”之后,我找到了同年级一位教数学的赵老师,鼓励她一起做这方面的尝试。说干就干,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把做好的PPT(演示文稿)进行逐一修改,每一张让学生做巩固练习的PPT后面都增设了“加餐”项目,这完全不影响课堂教学流程,因为基础性的题目数量并没有减少,难度也没有改变,只是让提前做完题目的学生有事可做。只要大部分学生做完“分内”的题目,即使他们无暇顾及“加餐”题目,此环节的总体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和赵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是高分段的学生增加了不少……

    虽然我这方面的尝试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但毕竟有了一定的效果。这让我再次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的背后有诸多原因,但是谁又敢说,对学优生课堂精力流失率的漠视不是原因之一呢?

    希望更多的教师关注学优生“吃不饱”现象,更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教学实践,找到更多更科学的解决途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平县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